道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调查与思考

作者:道县农机局 陈祖平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2日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抢抓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利机遇,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以道县为例,自2007年开始引进第一台水稻机动插秧机以来,目前全县水稻机动插秧机已发展到107台,今年为农民群众机插水稻8.03万亩,较2009年增长6.6倍;全县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已占其早中稻计划种植面积41万亩的12.4%,较2009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且全县水稻粮食种植面积也已由2009年的98万亩上升到110万亩,增长12.2%。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耕作观念及农机与农艺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相当多的农民群众不能接受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致使一些地方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进展缓慢,整个推广工作可谓是喜忧参半。

     一、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现状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水稻粮食生产要“转方式、单改双、扩面积、增产量”,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水稻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大力开展粮食产能建设。为此,道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牢牢抓住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强农惠农政策这一有利机遇,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水稻机动插秧机、育秧设备等先进适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的同时,采取大户引导、典型推介和办点示范等方式方法,大力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不断推动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主要表现在:一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装备与设施发展迅速。一方面是水稻机动插秧机发展迅猛。到目前,全县水稻机动插秧机已由2009年的42台发展到目前的107台(其中乘座式水稻高速插秧机12台),增长152%。另一方面是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发展迅速。自2011年引进第一套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进行水稻生产机械化播种育秧来,目前全县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已发展到4台套,增长了3倍。二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面积与作业水平不断攀升。据统计,水稻机动插秧机在今年为农民群众进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面积已由2009年的1.05万亩上升到了2012年的8.03万亩(其中早稻4.3万亩、中稻0.8万亩),增长6.6倍,与之同时,全县早中稻机插秧面积已占其早中稻计划种植面积41万亩的12.4%,较2009年同期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三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示范点与水稻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上升。据调查,目前全县2000亩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推广点已由2009年的蚣坝镇、清塘镇等5个发展到了10个,增长了一倍。同时,全县水稻粮食种植面积也已由2009年的98万亩上升到110万亩,增长12.2%。四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农机大户与种粮大户不断增加。到目前,全县拥有水稻机动插秧机并承包水田种植水稻40亩以上的,同时还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的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已达106户,较2009年的42户增长152%。像道县营江乡曾家村的农机大户曾繁燕,拥有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6台套(其中大中型水稻联合收割机2台、拖拉机1台),为引导村民发展水稻粮食生产,去年又添置一台水稻机动插秧机和一套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并承包160多亩水田种植优质水稻。而与其相邻的营江乡石橱头村何华生,在曾繁燕的带动下,于今年春购置了一台水稻机动插秧机,还承包45亩水田种植优质杂交水稻。这样一来,营江乡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也就由去年的2户增加到了4户。与此同时,随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不断深入,不仅促进了农机作业大户和种粮大户的发展,也加快了全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步伐。

     二、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面临的困难

  虽然,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正稳步推进,但在当前形势下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主要呈现在:一是传统的水稻生产方式和耕作观念与思想观念在许多群众脑海中还根深蒂固,以至在有的地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进展不平衡。二是目前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加之化肥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一路狂飙,且居高不下,以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农民是增产不增收,继而使农民购买水稻机动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三是在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中,由于农业机械及其农机作业与农艺要求还没有很好的融合,以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在有的地方增产不明显等等。而这些困难与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制约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瓶颈。

     三、对今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几点建议

     首先是要认真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观念与耕作观念问题。由于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可是,也还有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小农经济与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上,对源袭千百年来的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和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三弯腰的传统思想观念与耕作观念是习以为常,恋恋不舍,且根深蒂固。加之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少,总认为机械化育插秧作业达不到精耕细作的要求会影响粮食产量。同时,还由于目前的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与传统的育秧插秧看似繁琐且要求高,就是一家一户买台插秧机也是即不合算又不会人人都能操作使用自如。像道县,在2011年,全县拥有农业人口73.98万人,而耕地面积只有63.4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还不足一亩,且人均水田面积也只有0.61亩。因此,为了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力度,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促进水稻种植“单改双、扩面积、增产量”和提高农田利用率与水稻复种指数,各级政府及各部门一是要广泛宣传发动。宣传是行动的先导,其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宣传水稻机动插秧机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的适应范围、工作效率、作业效果和性价比与回报率等技术知识,以及目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应用中所取得的实效与好经验好典型,继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性认识。其二要充分利用各种农机展示会和现场演示会向广大农民群众直观的展示水稻机动插秧机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实地作业的场景,让广大农民群众更直观的了解农业机械的作业效果与适应能力等等,继而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性认识,并使其开拓眼界,转变观念。像2012年4月22日,道县农机部门在道县营江乡曾家大洞举办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场演示会,不仅深受当地和前来观看的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还得到了前来道县督促检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与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等农机化工作的省农机局科教处齐志刚处长的现场指导与充分肯定。二是要加强典型引导。典型是行动的坐标,其一要积极办点示范,通过以点带面,向周边辐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即在群众基础好、水稻种植面积大、基层组织得力等有条件的乡镇村举办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并让示范点的成功经验感召农民和引导农民发展水稻插秧机与利用插秧机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其二要积极培植大户,通过大户引导与带动,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即对有条件的农机专业户和种田能手进行政策引导与扶持,培育发展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让大户的成功经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水稻插秧机开展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作业,走发展农机致富路。像道县蚣坝镇长江圩村胡选祥,承包农田60多亩(其中种植水稻30亩),经引导与组织其到示范点观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场表演后,他于2009年购买了一台久保田步行式水稻插秧机,除满足自家机插秧外,积极帮助周边群众开展水稻机插秧等农机作业服务。同时,为了满足群众对水稻机插秧作业与日巨增的需要,在今年又添置了一台宁波协力乘座式水稻机动插秧机。现如今胡选祥已拥有农业机械8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各一台),年农机作业服务收入12万元。与之同时,在胡选祥的带动下该村的蒋福德也购置一台水稻插秧机,为群众开展水稻机插秧作业服务。三是要开展优质服务。服务是行动的推手,其一要在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对农村有志青年进行水稻机动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采取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课堂学与田间学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方法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优质的农机化技术培训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掌握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的操作使用与维修保养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自身的业务素质。逐渐改变广大农民群众脑海中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耕作观念,其二要在充分利用农机售后服务为购机农户及时安装调试与维修保养好农机具的同时,农机技术人员要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广大农机手开展优质的农机维修服务,帮助农机手及时解决好水稻机插、机收等农机作业中的技术难题,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三要充分利用基层乡镇农机站服务体系网络为广大农机手开展优质的农机化信息服务,及时准确的为广大农机手提供水稻机插与机收等农机化作业信息,提高水稻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的作业效率与使用效率,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引导与优质服务,切实有效的转变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与耕作观念,从而使农民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向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化生产转、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与现代农业转,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

     其次是要认真解决好农机与农艺的融合问题。在土、肥、水、种、管相同的条件下,水稻的合理密植与水稻的有效珠数是确保水稻粮食生产稳产高产的前提。而在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中,由于绝大多数水稻机动插秧机的行距是9寸(30CM),且行距多是固定不可调的,只有珠距在4.5寸(15CM)、5.1寸(17CM)和6寸(20CM)范围之间调整。可是,在南方栽插杂交水稻农艺要求行距与珠距大多是5X6(即行距6寸珠距5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蔸数在2万蔸禾苗以上,这不仅是合理密植所要求的即通风又有很好的采光性,更是有利于禾苗的光合作用与传花授粉,以确保水稻稳产高产。而目前大多数的水稻插秧机在机插秧苗时,就是采用珠距最小的15CM来进行栽插水稻,其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蔸数也只有1.481万余蔸,由此可见,每亩稻田的有效禾苗蔸数,机插要比人工栽插每亩少5190蔸,且由于珠距小,也使禾苗的通风性弱。同时,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珠数又是决定每亩稻田粮食产量的关键,由于机插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蔸数少,达不到农艺要求,以至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珠数也达不到农艺所要求的8万余珠。再就是水稻机插秧对水稻的育秧要求高,农民群众一时难以掌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已成为制约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瓶颈。因此,要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就要想方设法让农机与农艺有机的密切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农民进行科学种田,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农机有关部门和厂商要适时更改和完善水稻机动插秧机与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的设计生产。一个是农机主管部门,特别是水稻机动插秧机的设计与生产部门要因地制宜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出与农艺要求有机融合的水稻插秧机。其一是要设计生产出适合水稻粮食生产珠距与行距要求的水稻机动插秧机。像今年道县,在年初引进的宁波协力8行乘座式水稻机动插秧机,就是宁波协力结合农艺要求完善设计生产出来的行距7寸(24CM),珠距在4.5寸(15CM)、5.1寸(17CM)、6寸(20CM)范围内可调整的乘座式水稻插秧机,这种行距7寸的插秧机与以往的行距9寸的水稻插秧机相比,每亩稻田的禾苗有效蔸数在19330~17050蔸(即珠距15CM时为19330余蔸、珠距17CM时为17050余蔸)。同时,这种行距7寸的宁波协力水稻机动插秧机通过在蚣坝镇长江圩村和营江乡曾家村等许多地方的现场演示,深受广大农技员和群众的欢迎,仅在今年的早稻春插中农民就购买了7台。其二是要设计生产出能多档位调整机插秧作业取秧量的水稻机动插秧机,以确保农艺所要求的每亩禾苗的有效珠数在8万珠以上,从而确保水稻粮食生产稳产高产。虽然,目前水稻抛秧每亩能有2万蔸禾苗,但由于每蔸禾苗的珠数多在1~2珠,那么每亩的有效珠数也只在4万珠左右,加之抛秧是稀密不均,达不到合理密植的要求。因此,在水稻机插秧作业当中,只有调整水稻机动插秧机的取秧量,才能有效的增加禾苗的有效珠数,提高粮食产量,如用宁波协力7寸插秧机插秧,珠距15CM或者17CM,取秧量每蔸3~4根基本苗,每亩稻田禾苗的有效珠数就能达到77320~68200珠,也就能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另一个是农机主管部门、特别是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的生产厂商,对流水线的电源配置要因地制宜的配置三相电源或者单相电源。因为目前大多数的机插秧农户是一家一户将秧苗育在秧田里,而大棚育秧与工厂化育秧是投资成本大,一般的农户和种粮大户一时还难以问津,且大多数农户目前所使用的电源也大都是单相电源,因此,厂商能否对一般的农户与种粮大户所需的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配置单相电源,而对采取大棚育秧与工厂化育秧的用户则配置三相电源,这不仅能方便农户的选择,同时也是适应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需要。二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要因地制宜采取集中育秧。即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在烤烟生产区,可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烤烟育苗大棚进行水稻集中育秧,这不仅利于技术人员的指导和与平时对秧苗的管理,也方便群众利用资源育好秧,达到统一品种、连片种植,实现水稻生产规模化经营与集约化生产。因为,烤烟苗大都在春分时节移栽种植,而早稻又都在春分后浸种育秧,此时可充分利用烤烟育苗大棚采取集中育秧,待早稻机插后又不影响大棚种植西瓜和蔬菜等。这样做,即可消除群众机插育秧难的后顾之忧,又可有效解除制约水稻机插秧育秧难这一瓶颈,还可实现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可以说是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像道县四马桥镇燕山脚村,今年早稻就充分利用烤烟育苗大棚进行了水稻机插秧集中育秧,取得了好的实效,也深受农技员和群众一致好评。

     再次是要认真解决好政府政策扶持与资金扶持问题。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可以说是一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水稻生产耕作与移栽方式的变革,是先进的农业机械服务现代农业的一项科技成果转换应用,而由于当前农民种田的比较效益低,粮农更是增产不增收。虽然,目前国家对农业给予了粮食综合直补、农用燃油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扶持。可是,由于农民收入少、资金缺,以至农民的农机购买力仍然不足,加之目前农村机耕道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土地有序流转不畅等诸多原因,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也影响了水稻插秧机等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与使用效率。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在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扶持。一是各级政府要建立扶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认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不仅是作业高效,还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能有效的解决农民群众在水稻生产中的“三弯腰”难题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是发展水稻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切实把加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列入各自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组织成立相关工作班子,建立与完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政策扶持。为了更好的进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各级政府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部署的同时,要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政策扶持。一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在深化改革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特别是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台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政策与激励机制,使土地规范有序的向种田能手和种粮大户手中流转,这样既能防止土地抛荒、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与复种指数,又能统一农作物品种连片种植、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还能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提供更广阔的作业平台。第二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和制定农村机耕道建设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有关政策与激励机制,加快农村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水稻机动插秧机等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在为农作业服务中创造有利的作业条件。第三方面是各级各部门要为农民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机械设备提供优惠的信贷扶持政策,要对农民购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先进农业机械设备的给予贴息或低息贷款扶持,同时还要在办理信贷手续程序上进行优化从简。三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资金扶持。由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是一项新生事物,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更需要给予资金扶持。一方面是加大对农民购买水稻机动插秧机的资金扶持,即对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的除享受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外,各级政府安排一定资金再给予一定奖励,采取以奖代补,鼓励农民购买水稻机动插秧机发展水稻粮食生产。第二方面是鼓励农民进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对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为群众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业的,政府安排一定资金按实际机插秧作业面积给予一定的奖励,以鼓励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从事机插秧作业,同时也鼓励农民群众在自家的农田里充分利用水稻插秧机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继而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加快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步伐。

     最后是要认真解决好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的问题。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不仅是一项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农机一个部门就能十全十美的完成好的,它需要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实施的。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机化方针政策的同时,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因地制宜的在政策上、资金上和制度上等诸多方面建立健全与完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各项保障体系。一是要加强基层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基层乡镇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认真贯彻落实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巩固基层农机服务组织,稳定壮大基层农机服务队伍,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一方面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的组织领导,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及时组织成立工作班子,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以更好的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另一方面是各基层农机与农业部门要实大体顾大局,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这一利国惠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促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跃上台阶。三是要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绩效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列入乡、镇、场、街道办事处综合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责任制,并定期与不定期的组织两办督查室及有关部门对其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