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县:对农机装备情况的调研

作者:李顺强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4日

    为推进全县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及下半年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我局根据全县农业种植结构需求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于9月1日至9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新型农机装备”需求调研活动。此次调研活动共访问农机合作社20个,走访农机大户76个,参加调研座谈交流人员达280余人。调查情况如下:
 
    一、关于农机装备现状
 
    武城县自2005年起已连续8年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累计落实各级补贴资金2992.7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加速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科技进步,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同比增加30%。新增各类农业机械0.71万多台(套),机具配套比达到1:2.06。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达98.4%、92.9%、52.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8 %,小麦生产在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联合机收率再升7.1个百分点,达99.8%;2010年玉米机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完成机收面积36.8万亩,机收率达86.1%,比上年增加30个百分点;小麦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12.2万亩。实现农机作业收入达1425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6%,农机化为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600元,比全市平均水平550元高9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进程逐年加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装备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机装备的重点向大功率、低油耗、高效环保的大中型高性能动力机械及复合式多功能配套农具转变。大中型拖拉机增长由过去以30-50马力为主,转变为今年80马力以上的占补贴动力机械的98%;拖拉机中的大中型与小型的比例由1:5.1发展到1:4.3。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由1:1.44发展到1:1.46;拖拉机中的先进适用机具与老旧机型比例由1:1.5转变为1:1.2。
 
    2、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免耕播种机拥有量达到382台,完成免耕播种12.2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08台和3万亩,增加了100.9%和48.4%,完成机械深松作业面积900亩,推广面积和速度继续保持全市领先。
 
    3、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机服务效益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良好态势,全县农机作业、维修、销售、运输等经营服务总收入预计达到5218万元以上,同比增加300万以上。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的保障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扩大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模,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活动中,农民群众普通反映的问题为四个方面:一是现有农机装备科技含量低,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机具多,大型复式机具少,农机装备结构亟待优化;二是农机重复购置现象严重,机械利用率低,功能不完善,造成了不应有的农机资源浪费;三是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发展较快,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生产机械相对缺乏,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农机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农机化发展长远大计。

    三、建议和对策 

    1、明确职责任务,科学规划发展目标。实现农机装备结构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明确结构调整目标,切实采取措施,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为主要任务,认真做好现有机具普查,摸清存量、结构、使用状态及分布状况,同时立足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和经济地理条件,科学分析。继续巩固提高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着力推进马铃薯机械化,提高装备能力,合理进行装备布局,提升作业水平。
 
    2、优化装备结构,发展适用型农业机械。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的同步调整;在稳步推进农机保有量增长的同时,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它各业所需机械比例,大幅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建立农机动力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制度,加快淘汰落后、超期使用的农业机械,依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引导农民购置先进、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整合现有农机装备,盘活存量,优化组合配套,向优势产业集中倾斜。   

    3、抓好农机科技下乡、科技入户行动。结合“三夏”、“三秋”农时季节的机具维修保养准备工作,组织农机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培训、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活动。

    4、不断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和服务模式。针对单个农机户资金少、抗风险能力差、盈利水平低的现状,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将农户手中现有农机资源进行整合,引导促进先进、大型、高效农业机械的发展,促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优化。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

    5、大力推进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农业机械化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费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农业生产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6、加强监督管理,优化农机化发展环境。建立有效的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投拆监督机制,加强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严防假冒伪劣农机产品进入市场,维护农机户的合法权益;按照职责法定的原则,理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关系,规范农业机械维修职业技能鉴定,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维修质量的监督管理,保证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建立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各类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督,维护作业秩序,提供便利和服务;按照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农业机械安全使用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为农机化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