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青海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调整结构中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而且已成为青海省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近年来,在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过程中,立足资源优势,调结构,建基地,培育产业带,马铃薯产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对此,本报记者就青海省今后如何实现马铃薯种植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采访了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
张黄元说,今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43.4万亩,仅次于小麦、油料,为第三大作物。单产水平呈大幅提高趋势,2011年平均亩产达到1388公斤,全膜双垄栽培亩产达到2500公斤,马铃薯单产、总产均实现大幅提高。专用型马铃薯从无到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商品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一批以乡镇、县整建制推进的高产示范田。
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马铃薯起垄机、覆膜机等机具得到大范围应用,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全省马铃薯机械保有量目前已经超过1200台。马铃薯机械化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年,全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已经突破15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预计将突破18万亩,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取得了初步成效。
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每亩可节约种子10公斤,且能规范高产种植模式,提高产量;机械化收获每亩可减少漏收损失30公斤,减少伤损20公斤。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不仅能大幅提高作业效率,缩短农时,而且能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生产效率较人工增加10倍,可缩短收获期,加快产品上市,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资源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如何实现质的突破,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生产中的现实问题。必须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高原绿色、无污染品牌。要依靠科技,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生产机械化进程,降低劳动强度,增强节本增效和抗灾减灾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和土地流转,保障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张黄元说,今后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工作要以推进马铃薯优势产区机收、机播为重点,实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加强宣传培训,积极示范引导,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实现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水平、机具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快推进马铃薯生产机械化,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到“十二五”末,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面积突破总面积的30%以上,达到50万亩。
基地化规模化种植订单化反季节销售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把马铃薯种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按照“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不断提高基地良种供应率、生产量和商品率,提升产业效益,建成一定数量的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集脱毒制种繁种、基地化规模化种植、订单化销售和反季节销售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大通县通过购机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优惠政策,规范土地经营流转,引导农户、种植大户连片种植,发展规模化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以浅脑山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生产种植产业带,种植面积连年稳增。2011年马铃薯产量达10.3万吨,亩均产3355公斤,总产值7210万元,农民增收1468.4万元。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9.63万亩,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4.2%。
马铃薯产业无论从面积和产量上已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2011年马铃薯机械化播种面积达1.5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达3.2万亩;今年机播面积达2.1万亩,预计机收面积将超过3万亩。截至7月底,全县拥有马铃薯种植机、收获机2479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马铃薯产业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重点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全膜覆盖栽培、脱毒马铃薯制种繁种等技术,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科技水平,实现马铃薯生产的高效率、高品质、低成本、高效益。力争在“十二五”末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面积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
让马铃薯产业如虎添翼
今年,乐都县马铃薯收获机械示范在碾伯镇上寨村马铃薯丰收现场进行。马铃薯收获机械送到示范现场,农机推广人员对农机操作手进行安全操作技术讲解培训后,便开始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随着机器的轰鸣,收获机械走过的轨迹上铺满了马铃薯,前来观摩的当地群众都排队要求机械化收获。
经测算:一亩马铃薯地用收获机来收获仅用了10分钟,而且用机收挖掘深度可达25厘米,宽度达55厘米,由于机械挖掘出力均匀,使得收获过的地块比用人工收获过的地块更为松软,农民可以在机收当天进行农作物复种,而无需进行二次松土和打磨。碾伯镇上寨村村民李凤英说,人工挖一亩地就是20个人一天还挖不完,这个机器10分钟就挖好了,人工捡拾就行了,这样一天一亩地就能省下10几个工。机器收不但干净,而且垄也起来了,复种时可直接铺地膜,省时省力。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不仅大幅度提高机械化效率,缩短农时,同时也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作物产量,是促进马铃薯生产技术改革,实现规模种植,体现规模效益,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铃薯是一种粮食、蔬菜、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型经济作物,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分布广。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年种植面积达49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25%,占亚州种植面积的60%。马铃薯也是青海省的主导农作物之一,今年,青海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143.4万亩。
作为青海省一大特色农作物,近几年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马铃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在青海省湟水流域以及黄河两岸的浅山地区形成了百万亩商品马铃薯生产带,成为河湟地区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土地流转的集约经营,以及青海省在农村干旱和缺水地域大规模推广的马铃薯双垄集雨栽培技术,使得马铃薯的种植在青海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8100多万亩,产量8800万吨左右,但全国马铃薯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机械化收获水平仅有17.7%,而青海省到2011年的机械化收获面积只有12万亩,约占总面积的8%,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是青海省马铃薯产业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之一。
2004年,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机推广站率先研制成功了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皮带传动型马铃薯收获机,2006年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联合乐都光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齿轮传动型马铃薯收获机并获得国家专利,投放市场后这些产品被列入青海、甘肃、宁夏、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农机公司补贴产品目录。其中,履带式齿轮传动型马铃薯收获机非常适合在浅脑山坡地运用,符合了青海省80%的马铃薯在浅脑山地区种植的现状。
据乐都光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德介绍,履带式齿轮传动型马铃薯收获机在20度以下的坡度效果相当好,不打滑,马力也增加了40%,同时解决了山区、川水地区马铃薯收获难的问题。
一台马铃薯收获机市场价3000元,青海省除了施行国家推行的农机购置补贴外,还特别指定了马铃薯收获机叠加补贴政策,农民只需拿出1500元就可购得一台,其余1500元由两级政府补贴。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新增大中型马铃薯收获机400多台,马铃薯收获机总量达到1200台,其中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购置的马铃薯收获机有914台。
每年国家给青海省拨付农机补贴资金1亿元,青海省用于农机配套补贴资金达700万元至800万元,每台农机有30%到50%的购机补贴。今年,省农牧厅将大力发展马铃薯机械收获作为农机购置补贴的重点给予倾斜,针对以前马铃薯机械补贴分散补贴到农民一家一户、效果不太好的现状,今年第二批补贴资金将重点倾斜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计划马铃薯机收面积达30万亩,今后三到四年时间里,计划每年增加机收面积4万多亩。依托国家优惠政策,加大马铃薯农机具的研发生产速度,目前除了马铃薯收获机外,马铃薯点播机、种植机、起垄机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马铃薯产业从种植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
有了机械化的保障,青海省马铃薯产业可谓是蓄势腾飞正当时。
“聚宝盆”里产出优质马铃薯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按照“西部枸杞、东部马铃薯、城郊蔬菜、基地养殖、生态畜牧”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使传统马铃薯生产经营方式向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努力打造马铃薯种植、制繁种产业基地。
近年来,海西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11250万吨,平均单产达2250公斤。主要种植品种有青薯2号、青薯3号、下寨65、青薯168、大西洋等。其中,德令哈农牧有限公司和乌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认证,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在都兰县香日德镇、宗加镇,乌兰县希里沟镇、柯柯镇,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尕海镇逐步扩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和种植规模,初步形成了都兰—乌兰—德令哈东部马铃薯产业带,全州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达9个。引进培育马铃薯加工企业、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15家,以“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方式开展马铃薯规模种植和加工,提高马铃薯机械化水平。
随着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海西州购机补贴资金从2010年的42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996万元,增长1.36倍,推广使用大中小型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147台,机械化水平达56.6%。
商品薯和种薯生产大县变强县
作为青海省最大的马铃薯商品薯和种薯生产县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毫无疑问马铃薯种植已经成为该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浅山发展商品薯、脑山发展种薯的产业战略,使互助县将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作为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壮大马铃薯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
全县常年种植马铃薯面积在30万亩左右。2011年马铃薯总产量达45.8万吨,向县内外提供优质种薯20万吨,实现产值4.58亿元,占全县种植业收入的32.3%以上。共引进、推广马铃薯作业机械1360台,机械种植、收获面积达7.3万亩。经调查,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比人工提高工效15—20倍,累计节本增效908万元。
依托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马铃薯农机补贴,已累计投入资金486万元,其中:投入国家农机具补贴资金195万元,补贴马铃薯种植、收获、起垄、覆膜等机具1200台,自主研制了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4UM-40型马铃薯挖掘机和2CM-1型侧置式马铃薯种植机;先后引进马铃薯播种机318台、挖掘机382台、各种起垄、覆膜机等294台,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目前,已在西山、蔡家堡、塘川、威远等乡镇建立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示范田1.2万亩,全程机械化制繁种示范田0.5万亩,做到了规划、技术、供种、作业、田管“五统一”,人员、技术、物资和机具服务“四到位”,有力带动了全县马铃薯机械化生产。
为推进旱作农业发展闯出新路子
乐都县按照“扩薯、抓菜”的发展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特色产业,马铃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今年,乐都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其中全膜双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2万亩。建成千亩集中连片示范区38个,百亩集中连片示范区7个。
采取“技术人员直接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机具投入直接到田”的办法,着力提升马铃薯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稳步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乐都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增长,推广种植马铃薯已成为该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尤其是2006年引进的全膜双垄栽培技术,为推进乐都山区旱作农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截至目前,乐都在全县19个乡镇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15万亩,其中马铃薯12万亩,平均亩产2420公斤,亩均收入213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以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为突破口,探索农机化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路子,不断提升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科技含量。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机具,提高了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收获水平。已累计推广马铃薯收获机197台。据测算,一台马铃薯收获机以亩作业量计算,机械收获马铃薯费用亩均50元,人工收获费用亩均110元,亩均可节支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