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仪勇农机合作社就忙碌起来。社员们开着一辆辆旋耕机、联合播种机奔赴农忙一线,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好了,有了农机合作社,三夏轻松多了!俺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在外打工的儿子也不用为夏收夏种牵肠挂肚了,从犁地、种地到收割,都不用俺操心,儿子寄回个路费钱租些农机种一季庄稼都花不完!”谈起农机合作社,井楼村72岁的老大爷王进喜满脸轻松。
如今,在唐河,建起一个新型合作组织,带活一项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已成为一种时尚。“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经营实体、农村专业大户和技术能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形成纵横相联、优势互补、产加销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谈起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县委书记和学民思路清晰。
政策扶持
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俺这个食用菌合作社能发展到今天,多亏了政府帮俺协调了流动发展资金!”谈起食用菌的发展,位于毕店镇的县丰泰食用菌公司经理杨星磊更多的是感激。
原来,去年该公司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政府帮他协调流动发展资金10万元,,引导带动农户发展食用菌规模化生产,辐射带动周边10余村,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500余亩。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资料购买、统一生产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收购、统一产品销售,年产食用菌20万公斤,年创利润2640万元。
扶上马,送一程。为了鼓励引导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经济能人兴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唐河出台政策“大礼包”,制定多项优惠措施。
突出项目扶持。县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开发或项目推广优先予以立项,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项目,对具备申报项目条件的合作社,优先申报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县内粮食核心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积极吸引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仅2011年,全县共争取国家、省、市项目6个,投入合作社扶持资金148万元。
加大补贴力度。对流转土地100亩以上、流转期限5年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财政连续3年,每年每亩补贴50—1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流转土地上新打并配套完善的机井,每眼补助1000元;对发展特优农产品的标准化塑料大棚,每个补贴2000元;对吸收转出土地的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从事劳务并有规范劳务合同的,每吸收一人每年补助100元;种子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项目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修道路、新建沼气池、农田基本建设等符合上级扶持项目规定的全部纳入扶持范围。2011年,全县已累计通过合作社发放各种补贴900万元。
在“政策雨露”的滋润下,短短几年时间,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唐河大地异军突起,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省级示范社8家,市级示范社25家。其中,从事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蔬菜等传统种植产业的有138户;从事小辣椒、栀子、彩麦、草莓、食用菌菇等特色种植业的有27户,从事猪、牛、羊等传统养殖产业的有41户;从事土元、蜜蜂、獭兔、奶牛等特色养殖业的有16户;从事农机耕种、灌溉的有36户。全县2000余户农民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户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抱团发展
特色农业渐成规模
“跟着合作组织走,产销不用愁;跟着合作组织干,大家有钱赚。”在昝岗乡丁庄村的养鸡户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以前养鸡乡亲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不但没有交流,甚至在销售时还互相压价,一年辛苦下来,却赚不了多少钱。”回想当年的养鸡情形,该村养鸡大户葛云鹏感慨地说,“如今不同了,有了合作社作后盾,俺村的鸡舍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鸡舍有水暖空调,有电脑控温,喂食、饮水、消毒也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大家挣钱容易多了!”
葛云鹏所说的合作社是乡政府帮他们成立的丁庄村养鸡合作社。合作社给农民提供鸡苗、防疫、饲养技术等规范化服务,并和养殖户签订了鸡蛋收购合同。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的农民们纷纷建起了标准化养鸡场,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0多户社员。
因地制宜,抱团发展,引导农民种养规模化、标准化、技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市场“筹码”是该县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的工作重点。
张春亮是县田园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今年被源潭新农辣椒合作社聘请为技术顾问,与化肥、种子生产企业直接联姻,以低于市场价10%—15%的价格为农户提供化肥、种子、农药,负责提供全程服务有效减少了农民的种植成本。
在生产方面,专业合作社还统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统一操作规范和质量要求。“我们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家,制定了《泗洲福德猪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生产流程和免疫程序。另一方面,成立专业网站和短信群发系统,为社员随时提供生猪生产和销售方面的动态信息,成员之间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加强了解,加强技术交流,提高养殖效益。同时经常组织社员们与县内处社会团体、企业开展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县福德养猪合作社说。
创新模式
彰显“合作”魅力
“俺把干不了的农活儿交给合作社,一年算下来每亩多挣200多块钱呢!自己腾出时间,跟着建筑队盖房,一月又挣两千多块钱呢!”眼下,本是“三夏”大忙时节,但上屯镇农民李金洲格外轻松。
李金洲家里有10亩田,往年一到农忙就发愁。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回老家帮忙光来回路费加上误工费,等于种粮一季的收入。去年,他参加了地保姆农机专业合作社,像“点菜”一样,让合作社托管了自己的土地。
这家由唐河农民丁怀中联合13个农机大户组建的地保姆合作社,对农民实行“点菜”式土地托管服务。笔者在合作社提供的“菜单”上看到,土地托管经营服务主要有流转式托管、全程式托管、分成式托管、灵活式托管等4种。
“我们瞄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同时也照顾分散经营的农户,服务围绕农户需求转。合作社供"菜单",农民"点"其所需。这种"点菜"式种粮,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了职业农民身份的转变,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丁怀中说。
灵活的“菜单”式服务,让唐河各类地保姆合作社不断壮大,仅上屯镇地保姆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已辐射该镇的丁岗、甘河湾等10多个村,3500多农户入社,“点菜”土地面积近2万亩,每年为农户增收220余万元。
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实行土地流转,实现农业投入扩大化、经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是唐河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又一创举。
这两天,桐河乡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焦强筹建了一个“土地流转办公室”,由专门人员负责发布、收集、对接有关土地流转和耕作服务信息,以便更快捷地与农户合作。
如今,唐河重点扶持了裕嘉新农村农业科技公司、曹氏百川面业公司、中原辣椒开发公司、肉牛集团、御龙面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带动全县流转土地达到3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