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今天起,本报推出《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喜迎十八大·走转改大型新闻实践》栏目,我们的记者将深入田间地头、穿行城市街巷,通过普通百姓的工作、日常生活,反映1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我市社会发展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箬横农民 开着汽车去种田
本报记者 陈舒丹
走在东浦农场的田埂上,和想像中不同,这里没有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也没有拉着沉重的犁的老黄牛,因为农机的普及,收割机成了这田地里的主角。
箬横镇种粮大户朱齐军今年种了3800亩水稻和蔬菜,而十多年前,他和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劳作,也只能顾上50多亩地。从购买第一辆收割机开始,朱齐军尝到了农业机械化带来的便利和高效。于是,50亩,100亩,360亩,1000亩,3800亩……十多年过去了,朱齐军笑着说,如果没有农机的“帮忙”,也许自己还是当初那个每天“汗滴禾下土”的农民,守着自家50亩土地。
人工收割3分田,机器能收30亩
16年前,朱齐军购买了第一台收割机,朝着机械化生产迈出了第一步。当时,温岭还没有人买过收割机来收割水稻,朱齐军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收割机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我每天都要帮别人割稻子。”朱齐军说,收割机的效率远远超过了人工收割,“单靠人工收割,每天最多能收割3分田;而机器收割则能达到30亩。”
尝到甜头的朱齐军更加坚定了农业机械化的信心。“人工费和购买机器的费用一比较,机械化带来的好处还真不少。”于是,朱齐军又先后购买了插秧机、植保机、烘干机等农机,大步迈开了机械化的脚步。
“如果当初一直靠人工种植,根本不可能达到几千亩的规模。”从50亩到3800亩,从步行到田头,到开车去种田,机械化农业带给朱齐军的变化是巨大的。
农业全程机械化,不再靠天吃饭
育秧、种植、植保、机收、加工……从播种到生产,朱齐军种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除去国家补贴,我总共投资了100多万元用于购买农机;虽然下了‘大本钱’,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如今,朱齐军拥有4台插秧机、20多台植保机、6台收割机和2台烘干机。
很多人都知道,稻谷收割后需要晒上几天才能确保它们不发霉。而南方常常会有连绵的阴雨天,对于刚收割完稻谷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在购买烘干机之前,好几次谷子因为没及时晒而发霉。”朱齐军因此而蒙受了不少损失,直到引进了烘干机,这种尴尬的局面才得以控制。
在植保方面,种粮大户们基本用上了高压皮管,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人工费用。“我听说湖南那边有农民开始用遥控飞机来进行植保工作,效率更高。”朱齐军开始“觊觎”起更先进的技术来,“科技在不断发展,我觉得更先进的技术能带来更大的效益。”
记者从市农机管理总站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0万千瓦,而早在2003年,只有36万千瓦。“过去的动力机械马力普遍偏小,在近10年的发展中,淘汰了部分性能差的动力机械,使之结构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市农机管理总站产业发展科科长彭显军说,未来农机将朝着多功能、大功率和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我市全年机耕面积达到36.77万亩,机收面积24.60万亩,机械化插秧面积0.7万亩,全市粮油生产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63%,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70%。我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85513台(套),各类农机操作手7万多人,运输型拖拉机5388辆,大量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温岭日报》2012.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