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月10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新天地农机合作社,48岁的财务总管黄春苹正在用心擦拭农机车。(见习记者 杨睿/摄)
徐德顺这几天忙坏了。
他忙,是因为3万亩粮食马上要收割了,因为合作社价值数千万的农机要保养;他还忙着梳理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甚至是忙着设想合作社的明天。
作为绥化市北林区新天地农机合作社的董事长,徐德顺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从最开始只有一垧地、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到现在拥有3490万资产和17000亩土地的农机合作社。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徐德顺率领的绥化市北林区新天地农机合作社发展成为了目前全黑龙江省最大的农机合作社,并且还在加速前进。
“嘿嘿,这些都是政府发展现代装备农业带来的变化。”一身西装打扮的徐德顺憨厚地笑着。
集约化发展撑起新天地
2002年之前,徐德顺还只有两台大型农机。
开着将近20万元的农机,徐德顺一到秋天就给周围的农民翻地,也能挣点钱。但他总觉得不过瘾,后来和妻子黄春苹干起了药材生意。
干药材买卖3年,脑子活络的徐德顺挣到了第一桶金。
绥化是上天的恩赐:200多万年前远古大湖的冲击沉淀,让这里黑土漫岗,成为松嫩平原寒地黑土核心区;这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适于粮食作物生长。
割舍不下对黑土地的感情,2006年,徐德顺决定回乡创业。
一次,徐德顺从朋友那听说,省里要进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徐德顺立刻意识到:机会来了。
于是,他开始着手申请农机专业合作社。
确实,从2007年起,黑龙江开始组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当年组建合作社11个。徐德顺的合作社,是最早的一批之一。
2007年,徐德顺组建的第一个农机合作社——大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总资产规模为100万元,自己投资40万元,国家扶持60万元。
有了大型农资,但土地和资金问题仍制约合作社发展。没有连片的土地,大型农机施展不了本领。为此,徐德顺没少给人做说服解释工作。
没有资金,徐德顺就向银行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款,最多的时候,他欠的外债高达800多万元。“心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2008年,带地入社的土地终于达到5000亩。但徐德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合作化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新天地现代农机合作社的农机具停放区,一排排高大的农具保养一新。一台388马力的大型拖拉机,可实现无人驾驶操作,日可耕地超过3000亩。
目前,合作社农机总动力达1万千瓦,2011年作业面积12万亩。
从最初100万元的投资规模,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徐德顺的新天地农机专业合作社总资产达到3490万元,设备总投资3000万元。作为大股东,徐德顺出资900万元,国家扶持资金1800万元。
与此同时,绥化市把发展大型农机合作社作为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全力推进。
像徐德顺这样的农机合作社,已经在肇东、北林、望奎、海伦等绥化市的各市县区风起云涌,他们的成长壮大使绥化市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是制约绥化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绥化市在总结前期已建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验基础上,采取了多种模式,首先保证土地流转顺畅地进行。
在农机合作社基础上,去年7月,徐德顺的新天地种植合作社成立,721户农户入社,采取自主经营、土地入股、代耕代种三种模式发展规模种植,去年土地流转1.2万亩,实现收入1156万元,纯收入210万元。
去年一年,绥化市新建现代农机合作社110个,占全省数量50%以上,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已达219个。2011年产粮305.8亿斤,能满足13亿中国人近半个月的口粮。
根据绥化市的规划,到“十二五”末,绥化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发展到600个,资产将达75亿元,财政投资将达36亿元。
土地入社致富一方农民
33岁的任立民是北林区绥胜满族镇胜利四村7组农民,但他现在有了一个新身份:新天地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司机,年薪3.5万元。
在“新天地”成立前,他和家人一起忙活5垧半地。提起入社前任立民非常感慨:“一年到头就是干,累不说,到秋天看着满地金黄的大苞米,一垧地出价到1800元雇人割,还雇不着人。入社后,地交给农机合作社种,秋后粮食给拉到家。一算账和自己种收入差不了多少。还不算在社里当司机的工资!”
土地入社了,家人也解放了。任利民的妻子和母亲通过在附近打零工,去年一年收入达1.8万多元。
“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同等自然条件下,产量比普通栽培方法超过20%。”这是合作社社员们的体会。
“应用大马力拖拉机深松整地,一次就能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多项作业。一到农忙季节,田里只见农机忙不见人耕种。”今年41岁的徐德顺笑着说,“现在种地的不一定是农民,农民不一定要种地。”去年他种的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高出周边种植农户100公斤。
现代化大农业的深耕为农民生产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收益”成为寒地黑土子孙们最可信赖的生活之本和生产之源。相比东北其他地区,绥化市农民人均5亩多的耕地并不算多,但一个3口之家户均15亩多的耕地,随着合作社的飞速发展,社员通过两次分配人均收入高出当地农民20%以上。
如今,干劲正足的徐德顺有了更宏大的目标:预计2013年,带地入社土地达到10万亩,代耕土地达到40万亩,争取解决全乡土地连片问题,带动全乡农民共同致富。(本报记者 宋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