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县:种植模式一变花生产量翻番

作者:《农民日报》赵文忠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5日

    赵文忠

    同等地力条件,花生平均亩产由500斤跃至900斤,几近翻番。在许多人看来遥不可及的事情,如今在山东省高唐县变成了现实,当地农民沿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种植、收获模式,正逐渐为一种全新模式所替代。

    春华秋实。历时4个多月,高唐县清平镇应用“起垄覆膜、单粒精播”技术的近6500亩良种花生,终于在8月29日这天迎来了一次“大考”。当天,全县花生起垄种植技术推广暨机械收获现场会在清平镇于楼村召开,省、市、县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来了,十里八村的干部群众来了,大家翘首以盼,一看究竟。“听说花生起垄种植效果非常好,我今天过来开开眼界。”清平镇小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作友说,种了大半辈子地,还是头一次见识这种新模式。

    清平镇是高唐县花生主产区,农民基本上家家户户种植花生,鼎盛时期全镇花生种植总面积达5万余亩,但受品种单一、老化及重茬导致地力下降等因素影响,花生平均亩产一直在500斤上下徘徊,再加上传统种植、收获模式费时、费力,农民种植积极性逐渐减弱。近些年,花生种植总面积锐减至2万余亩。

    为清平镇花生种植带来曙光的,是花生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今年,高唐县被确定为山东省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县,重点推广花育22、花育25等优质高产花生新品种,每亩补贴农户140元。清平镇抢抓项目实施的机遇,在沈庄、于楼、杨庄、新村和军户李5个村建立种植基地5处,并辐射带动了基地周边19个村庄的部分农户参与,推广良种花生种植面积近6500亩。在成方连片的种植基地,花生种植采用起垄覆膜、单粒机械播种新技术,起垄、施肥、播种、覆膜、喷洒除草剂等利用机械一次性完成。先进的种植模式不仅省时、省工,而且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由于实行单粒精播,仅种子一项每亩就可节省成本80元。

    笔者在村民于子云的花生田里看到,一台15马力的拖拉机带着花生专用收获机械轻松驶过,后面的花生秧便整齐排列开来,笔者随手提起一棵花生秧,细细数了数,成熟的两粒果有26个。山东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的专家李伟芳特地从青岛赶来,一下车就径直走进花生田里,忙着和助手测起产来,按百果200克、折干率55%估算,得出结果:于子云的花生亩产约930斤。李伟芳介绍,由于该地块行距稍大,再加上管理不到位,因而产量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如果生产过程再规范一些,亩产突破1200斤不成问题。在周围群众的啧啧称叹声中,于子云脸上乐开了花。

    “以前花生产量虽不是很高,但同其他作物相比较,经济效益还算可以。”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子礼介绍,“不搞起垄种植前,最让人头疼的,是花生收获起来太繁琐。”按照以往传统模式,花生成熟后,先是用机械或畜力将花生从土里犁出来,再用手抖掉粘在花生果上的泥土,要将花生果与秧子彻底分离,还得抡起臂膀摔打秧子,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如今,起垄种植的花生由于根茎高出地面,完全可以由专业收获机械收获,让基地农民彻底告别了昔日繁杂的劳作之苦。

    “推广花生良种,并利用机械种植、收获,可以说我们实现了农艺与农机的完美结合。”清平镇农技站站长肖从中说,产量的鲜明对比和便捷的机械化作业,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坚定了淘汰老品种、采用起垄种植模式的信心。

    夏播的套种花生在清平镇占有很大比例,起垄模式是否适用于夏播花生种植,意义显而易见。自6月中旬以来,市农业局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朱传宝定期来到于楼村,侍弄几亩麦后起垄种植的夏播花生试验田。据介绍,高唐县目前已争取到了明年的良种花生繁育项目,该县计划与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开展长期合作,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大力推广高产花生新品种及种植、收获新模式,将这一富民强镇的传统种植产业做大做强。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