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三秋生产即将展开,诸城市贾悦镇徐宋社区的马兆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丰收”的不仅是他家种植的百多亩玉米,而且还有他经营的十几台农机。
今年43岁的马兆星可是当地出了名的农机“老把式”,尽管他20出头就玩农机,一台农机动辄好几千块,只好让他望机“兴叹”。” 马兆星说,当初正是由于资金困难,才卡住了他经营农机的“脖子”,“再好的农机把式,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2005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了解到这一富民政策之后,马兆星兴奋地一夜没合眼,他抓住这个机会,申请购买了一台“向明牌”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当时机械总共用了2.1万元,自己只花了1.6万元,确实减少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帮了他一个大忙。随后参加了市农机部门组织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班,并掌握了联合收割机操作要领、机械构造、维修保养和作业市场行情。“充电”后的赵佃相首次“驾机”走出家门,开始了跨区域作业。河南驻马店,安徽的临泉、肖县和省内的枣庄、临沂一带都洒下了他的足迹,当年收入近3万元。从机手到机主,角色的转换使自己掘到了第一桶金,这着实让马兆星兴奋不已。马兆星看到了农机作业服务的效益实在可观,原来致富的路子就在自己的身边。
马兆星翻开记事本,上面详细记录了2005年至今他购买农机具获得30多万元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如今,马兆星家的农机已有17台(套)。而这已成为他家最大的财源,有了农机的帮忙,他们一家人的工作能力相当于近百个劳力,马兆星除了自家承包100多亩地外,还代耕周围村里2600多亩地,“从种到收,每亩地按80元的服务费计算,仅这一块每年的毛收入就达到10多万元。”而因为有了马兆星的农机具,村里很多村民把土地托付给他耕种,自己则到附近企业上班。
马兆星的“农机经济”越做越大。前年年初,他和本社区十个农机大户一起,注册成立了兆星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290万元。农忙时服务队在本地经营,错开农时他们则前往河南、安徽、江苏等地跨区作业,这为他开拓了一条增收新路。马兆星感慨地说:“党的农机补贴政策就像‘及时雨’,圆了俺的农机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