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县:惠农政策催生全国种粮大户[图]

作者:《江南都市报》记者刘学龙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9日

  本报讯 记者刘学龙摄影报道:“十几年前,我承包下560亩水田,村里的老人都说我肯定种不下来,要撂荒,现在,联圩镇农民在外承包的水田超过了10万亩,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致富之路。”9月18日,看着即将成熟的2000多亩水稻,新建县联圩镇大洲村党支部书记孙祖升说,联圩镇承包水田的产业越做越大,与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密不可分。

孙祖升

  农机“救”了种粮大户

  孙祖升今年52岁,回想起1995年那场水灾,他百感交集。“那时候,我还在办粮食加工厂,刚刚有些起色,把外债还清,谁也没有想到,那么大的堤也被冲倒了。”孙祖升说,洪水来时,粮食加工厂里囤积着大量的谷子、碎米和细糠。

  洪水退去,粮食没了,厂房也倒了,机器也生锈了,损失20多万元。无奈之下,孙祖升只能再次举债,把厂房、机器修复。“由于这场洪水,整个联圩的稻子基本绝收,1996年,我的粮食加工厂也惨淡经营,这时我想到,如果自己有粮食,不需要去买别人的。”孙祖升说,这一年,他在五七靶场承包了560亩水田,准备大干一场。

  “一个生产队40多个人干活,才种300亩田,他一户人家承包560亩,准备撂荒吧。”最开始,村里的老人都不看好孙祖升。

  “差点被他们说中了,起初承包的几年,接连碰到涨水、内涝等问题,我连续亏本了4年。”孙祖升说,那时候都是手工作业,最大的开销是人工工资,农忙季节,孙祖升每天要请100多个人帮他干活,工资更是一路攀升。

  好在孙祖升挺住了。2001年,农机开始亮相,孙祖升便购买了6台手扶耕田拖拉机和两台联合收割机。“这样一来,我不仅不要请那么多人了,还可以种更多的田。”孙祖升说,是农机“救了我一命”。

  联圩承包户走向全国

  有了农机的帮助,孙祖升承包水田的面积一路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了4000多亩。由于承包的规模越来越大,2003年到2008年,孙祖升连续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有了带头人,而且取得了成就,大洲村许多村民都复制起了孙祖升的模式。“起初都是在周边小规模承包,后来承包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大洲村村民,联圩镇的许多人,都到外面去承包田地了,规模从之前的几十上百亩,增加到后来的几百上千亩。”孙祖升说。

  十多年过去了,据不完全统计,联圩在外承包1000亩以上粮田的农民超过20户,总共承包的面积,在10万亩以上。足迹不仅遍布全省各地,还延伸到了安徽、湖北等省份。

  由于外出承包粮田的农户众多,2008年,孙祖升牵头成立了联圩种粮协会,大家交流生产经验,什么农机好用,哪种化肥管用,大家互通信息,互帮互利。联圩农户外出承包粮田起步初期,许多农户要买农机、花费时,都会找孙祖升帮忙。正是因为带领众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1999年,孙祖升被选为大洲村委会副主任,2001年则开始担任大洲村党支部书记。

  “在遭受洪灾之后,政府花了大力气兴修水利,之后又取消了农业税,还发粮食直补款、农机补贴。”孙祖升说,前几年,还又增加了针对种粮大户的专门补贴。正是因为党的政策好,才会有这么多人即使不在家乡,也要去种田,而且都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