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爽
尹爽
近日章丘玉米进入收获季节。放眼望去,真可谓“满眼尽是黄金粒”。据了解,今年章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9.05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8%。图为收获的玉米摆满了刁镇的大街小巷。记者郭尧摄
□本报记者尹爽通讯员解晓静
吸收了自然的养分,接受了勤劳双手的呵护,近日章丘玉米进入收获的季节。放眼望去,真可谓是“满眼尽是黄金粒”。
据了解,今年章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89.05万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8%。不过,由于半月前的连续降雨,导致了章丘部分玉米地减产。
章丘玉米进入集中晾晒和脱粒期
这两天走在章丘各镇的街道上,到处都是一地的金黄。随着玉米陆续成熟,农户家的玉米进入集中晾晒和脱粒的时期。
21日一早,家住刁镇时东村的时大爷和老伴就开始跟着玉米收获机一趟一趟地在自家2.5亩的玉米地里走。种了一辈子地的时大爷舍不得浪费一点粮食,他要跟在收获机的后面,看有没有掉落的玉米。
只见一名青年驾驶着安装了玉米收获设备的拖拉机蛇形走过时大爷家的玉米地,剪刀似的“前爪”将玉米茎贴地剪断,玉米便顺着输送带被运送到了收获机后上方的铁箱里,而被剪断压倒的秸秆则被机器下方锋利的刀子打成了碎屑留在了地里。
被打碎的新鲜玉米秸秆呈现出一片绿色,抓在手里还是潮湿的,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农机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粉碎的秸秆不久就会在地里腐烂,达到秸秆充分还田的目的。
“今年晚种了几天玉米,又赶上前段时间的连续降雨,地里招了小虫,影响了收成,我这两亩多地可能要少收300斤玉米。”时大爷说着指着玉米叶上一层黑色的“小斑点”告诉记者:“这都是小虫子,邻居那些早种的就没怎么受影响。”时大爷坦言,年纪大了,田间管理也没有那么及时了,前几天的降雨让他有些措手不及,造成一些减产也在意料之中。
正在路边为玉米去皮晾晒的时东村村民告诉记者,今年亩产大约在800多斤。记者看到,无论是在刁镇还是在白云湖镇或是龙山镇,玉米的个头都不小,颗粒饱满。农民们基本都选择晾晒后脱粒售卖。农民们告诉记者,前几天收玉米的人出的价格是1元多钱。
秸秆还田新技术或“吹散”机场狼烟
记者从章丘市农机局了解到,章丘市于19日对秋季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89.05万亩待割或正在收割的玉米,将实现87万亩综合利用,达到总面积的98%。据介绍,其中秸秆还田74万亩,秸秆青贮10万亩,生物反应堆、沼气、压块等其他途径消化3万亩。
另外,为了保证航空和交通运输,对于济南国际机场周边15公里、明水城区周边2公里、7条主干道,包括:济青高速公路、济莱高速公路、经十东路、世纪大道、胶济铁路、潘王路、绣江路等路两侧各2公里范围等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100%。
据介绍,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章丘将广泛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充分发挥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作用,加大跨区作业机械引进力度,推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力求彻底解决秸秆还田后再焚烧问题。
在绣惠镇,记者看到,农机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和村民试用小麦免耕播种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采用这种新机械,可以使耕种和播种同时进行,省时省力。不过村民对于这样的机械多少还有些顾虑,怕耕种效果不够好。农机站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正在章丘进行推广的机械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进,相信会逐步得到农民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