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关于农机化发展情况的调研

作者:邵珠山 张军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为进一步摸清全县农机化发展现状,加快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全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近日,定陶县农机局结合农机统计的机会,抽调6名精干人员深入全县各乡镇、有关村对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定陶县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定陶县耕地面积76万亩,人口60万,全县农机总动力达82.5万千瓦,农机化总投入达4215万元,农机总值达4亿元,农用拖拉机达9678台。大中型拖拉机总量达到4293台,占拖拉机保有量的44%;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达1445台;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达1200台。农业机械趋于多样化,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田灌溉机械等得到全面发展。2011年,全县共完成机耕面积93万亩;农作物机播面积121万亩,其中玉米机播面积达52万亩;机收面积111万亩,其中玉米机收面积达43万亩。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2%。农机科技含量稳步提升,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机社会化服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更加显现。

     二、 存在问题 

    (一)农机总量持续增长,但农机化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机结构比例失调。长期以来,农机发展呈现以农民自主购机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农机结构比例失调,存在一般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现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装备结构,转变农机化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大型高效、复式多功能和节能环保农业机械,是今后定陶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存在农机重复购置和闲置情况。据调查,定陶县的拖拉机和农用车,多数每年投入农田作业和短途运输的时间不足2个月,其余时间被闲置,浪费惊人。如何更好地配置农机资源,组织引导农机户进入市场和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机共同利用,是定陶县农机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农机化发展不平衡。一是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但玉米生产,尤其是玉米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目前玉米机播才刚刚起步。加快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定陶县农机化发展的重点。二是农机化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较大进展,但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已成为制约定陶县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经济作物、林牧渔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农机科研开发、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业装备水平的快速提高。定陶县花生、棉花和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面积较大,对这些经济作物实行机械化作业还没有开始,仍靠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畜牧业、林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也非常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定陶县对经济作物所用机械的科研开发、推广经费投入不足,适用经济作物生产的作业机械研制、推广滞后。若引进外地经济作物作业机械,与定陶县的农艺又不相配套,不适宜在定陶县作业。尽管近几年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农机化资金投入不断增长,但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 

    (四)农机补贴存在问题。 

    1、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从报名的农户数量上看,每年都在成倍的增加,每年都有因资金量的不足,购买不到补贴机具的农户,补贴资金的数量需进一步增加。 

    2、补贴机具售价偏高,且机具使用中问题多。从每年补贴机具的价格看,农民普遍反映销售价比市场零售价还高,使用中问题较多。一是由于绝大部分机手是第一次接触和使用新型机具,存在着操作不熟练、调整不当、保养不到位等问题,生产厂家应搞好技术服务。二是部分机具产品质量欠佳,售后服务跟不上,零部件供应不到位,由于机械数量少,个别部件损坏后,市场上买不到,致使农机具损坏得不到及时修理,贻误农时。厂家发货需要等很长时间,影响了机械的使用。三是售后尚缺乏有效跟踪服务,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关键时节,机具的零部件供应不到位,机具损坏得不到及时修理,贻误农时,使供货商和购机户之间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机具作用的有效发挥。 

    3、补贴农机具的范围太小,且补贴比例偏低。从调查的农户和农机大户的情况看,80%的认为补贴的农机具的范围太小,应增加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补贴比例偏低,致使农民购买能力低,影响了购机补贴进程。
 
    4、宣传、推广、培训、演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充足的力量开展这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5、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互换割台型)补贴的数量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农民对使用农机的成本加大有顾虑,柴油补贴没有真正落实到农机户手中。 

    三、建议与对策 

    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定陶县农机化发展一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定陶县农机工作人员,面对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在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理论探讨和实践力度,在工作指导上进一步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率先发展。今后,定陶县农机化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布局,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和市场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服务机制,全面提高定陶县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农机结构,加快农机具更新换代进程,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目前,定陶县农机化发展还处于中级发展阶段,粮食生产还没有全部实现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还没有起步。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粮食收获机械,适当增加小麦联合收割机数量,主攻玉米收获机械。“十二五”期间,在基本实现小麦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玉米生产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推广。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建立农机经济作物示范园,发挥经济作物示范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加速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实现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新突破。

   (二)落实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机投入,努力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调动引导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带动社会多方投资农机化,建立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今后,中央和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将逐年扩大,农机部门的责任越来越大,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切实做到政策宣传、机具落实、技术培训和监管服务跟踪“4到户”努力把中央支农惠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二是建议县委、县政府制定农机化资金投入政策,对农机作业及农机创新示范、新技术推广和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农机合作组织,农村机耕道路、库房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或补贴。三是全面开展玉米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机化重点技术推广活动,以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重点,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把玉米机收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结合起来一起抓,大力推行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实现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机科研和推广经费的投入,提升定陶县农机化科技水平。针对定陶县在农机,特别是在经济作物生产所需机械的研发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政府每年都列出专项资金,用于研制开发和引进推广花生、棉花及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秸秆利用、畜牧、林业及养殖业等适用先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加大农机研发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成新机具的步伐。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定陶县在花生、棉花铺膜覆盖播种及拔柴、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初加工和林牧渔业等方面的机械化水平有突破性进展。 

    (四)完善土地双层经营体制,搞好适度农业规模化种植,促进农业机械向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生产责任制从联产承包、土地大包干到承包土地使用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生产责任制的双层经营体制始终没能很好得到落实,双层变成了单层。农业生产的单层经营体制使种植分散、作业地块狭小,再加上田间树木多,道路狭窄,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加大了农业机械生产成本。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完善生产责任制双层经营体制,通过开展社会化服务,实行农机订单作业和代耕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逐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这样做,从根本上把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养殖业、加工业中来,解决农民增收困难问题。建议政府把建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合作社实行农机订单作业和土地代耕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邵珠山 张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