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南讯 (记者孙成民 通讯员付金伟 陈德溪)对于刚刚过去的秋收,莒南县坊前镇相邸后村54岁的农民孙成进看到了继续种花生的希望:他家的1.5亩花生用上了联合收获机。这1.5亩花生,要是他一个人收至少要10天,联合收获机只用1.5小时就收完了。“机械收获至少是人工的80倍。”孙成进说。
“真种够花生了。”孙成进说,“可我们这里基本上全是丘陵薄地,种小麦、玉米产量太低,种够了花生,还得年年种。”秋季收花生,以前是用镢头一墩墩地刨起来,再逐墩抖去附着的泥土,然后把花生果一一摔下来。全过程干下来,一个劳力一天最多能收一分地的花生。这些年农民收花生有所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手扶拖拉机把花生逐沟耕起来,后面还像以前一样靠人工,这样一个人一天最多能收一分半地。
从去年开始,莒南县推广花生联合收获机。这种机械在用前部铲松动土壤的同时,把花生秧夹起来,向后部传送,并在传送的过程中把花生果打下来,实现秧果分离;筛掉土,最后果进储藏箱,秧抛回地里。使用这种机械,农民就像机收小麦和玉米一样,把拖拉机开到地头,等着储藏箱满了,把花生果倒进拖拉机。在这一机收过程中,秧子已经死掉的花生是夹不起来的,花生果也就漏收了。
花生联合收获机需要30马力的拖拉机带动,农民购买一套这样的机械国家补贴2.5万元,自掏5万元。从去年开始,莒南县已推广了21台这种收获机。“相对于全县40万亩的花生播种面积,这些机械太少了。”莒南县农机推广站站长鲁统宾说。
花生联合收获机少,莒南县农民基本上还是靠传统的方式收获花生。进度慢,就采取“兵团作战”——请来左邻右舍,叫上亲戚朋友。都种花生的地方这办法就不太起作用了,只能雇人。能雇到的人,基本上是60来岁的妇女,一天80元钱,外加一顿中午饭。雇人收花生,一亩地约800元的人工费,饭钱不算,是联合收获费用的5.3倍。
花生联合收获机推广进度不太快的原因,除了农民有一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种机械本身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用这种机械收获花生,要求播种在沙土地里,并且土壤水分在20%左右。“粘土地,或者遇到阴雨天,机收效果就不行。”鲁统宾说,“好处是花生大多种在有些沙土性的丘陵、山地里。”
机械在地里收花生,鲁统宾就跟在一边看。今年秋收时,厂家派人实地了解机械使用效果,鲁统宾根据自己的观察,加上孙成进等使用者的意见,向厂家提出了3项改进建议。其一,收获的行距应可调。现在农民使用的花生播种机,行距是可调的,农民根据地力等条件,调整行宽,沙土地行窄些,容易涝的地行宽些,行距在75到85厘米。可现在的机械收获行宽是80厘米,并且是不可调的。这样,在收获行窄或行宽的花生时,就会铲掉花生果。因此厂家再生产这种机械时,应让收获行距可调。其二,加一道打碎工序。天气旱时,铲起来的往往是大些的土块,打碎土块才能收到花生果。其三,铲土进筛。把铲起来的土连同夹起来的秧全部输送到后面的筛子里,这样死秧的花生果也能收起来。
对第三条建议,孙成进提出异议:这样不把地里的石头一起收到花生果里面了吗?分捡出来太费事。鲁统宾说,地里的石头不长庄稼,还影响耕种。今年把石头筛出一部分,明年再筛出一部分,不用几年,地里的石头筛得差不多了,就不存在花生果里筛进石头的问题。听了这番话,孙成进也赞同铲土进筛。
“花生联合收获机还是个新生事物,随着不断改进,会被越来越多种花生的农民接受,将他们从收获花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鲁统宾说。
后记
我省是花生传统产区,尤其在丘陵山地,因土地瘠薄,加上花生的适应性,种植花生最适宜。可原始的、基本靠人工的花生收获方式,不仅劳累了农民,也使这一种植产业越来越没账可算。
一亩花生平均收获400斤花生米,今年价格较好,按5元一斤,是2000元的毛收入,去掉650元的化肥农药等投入,农民一亩地还有1350元的收入。如果雇人收,再去掉800元,就剩下550元了。随着打工收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对是否继续种植花生产生了疑问。效果良好、能被农民普遍接受的花生联合收获机无疑给我省的花生种植带来了转机。我们期待着这一转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