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十年农业大调整

作者:咸宁新闻网 记者 甘青 通讯员 程仁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这十年,咸宁农业发生了巨变。一张张农民的笑脸,折射出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

  农业机械改变耕种模式

  近日,崇阳县石城镇农民游昌武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驰骋。随着机械隆隆驶过,割下的稻穗直接脱粒,稻谷自动装袋。

  仅仅两个来回,2亩早稻田就已收割完毕。驾着农机驶到田边,游昌武跳出机舱拍拍手显得很轻松。

  时间如果回放到10年前,机械化尚未普及,稻田的收割、种植时节无疑是农民最苦最累的时节。农民们要在烈日下犁田、插秧、割稻、脱粒……劳动量大,效率却很低。

  如今,许多农民都是用“铁牛”耕田,跑几个回合就可平整一片田;抛秧也不难,自由抛洒,随心所欲,抛遍水田为止,一天可抛几亩,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弯着腰面朝泥土背朝天了。

  游昌武算了一笔账,以前收割一亩地,人工收割费80元左右,打稻穗需100元左右,而现在机械收割费只需80元,每亩可为农民节省近百元。一个农民一天最多收割半亩稻田,现在机收最少达到15亩,是以前的30倍。

  机械化融入农业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模式。

  统计显示:2011年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44万千瓦,比2006年的99.78万千瓦增长44.3%。随着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不断推进,农机作业面积将超过500万亩次。

  结构调整力促农业增效

  赤壁市余家桥乡丛林村农民魏仁贵不敢相信自己的收获。今年他和老伴仅在合作社做工就已收入1万元,在合作社水果基地套种20亩西瓜纯赚了2万元,自己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水果,三年后还有10%分红。

  “如果是在十年前,这事都不敢想象。”59岁的魏仁贵说自己在田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最好的一次收成也只是每亩纯收入400元。为寻求新的出路,他养过鸡、养过鳖,可由于势单力薄,没把握住市场都亏损了。

  2007年,赤壁市组织各乡镇、村干部到水果之乡四川龙泉驿考察学习,老魏跟着乡、村干部到龙泉驿走了一遭后,大开眼界。“人家土地条件真比不上我们,但就是靠着抱团发展,土地效益高得吓人。”魏仁贵晃着五根手指说:“每亩纯赚5000元,是我种田的十几倍。”回来后,老魏就加入了镇里组织的合作社,走上抱团发展致富的路子。

  据悉,目前,仅丛林村就有300多农户参加合作社。

  变一变路子宽,调一调天地阔,已经成为了农民们的共识。

  目前,全市特色农业板块逐见规模,经营基地面积达350万亩,占全市各类农业基地面积40%,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8%。

  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日前,记者见到崇阳县沙坪镇农民胡建祥时,他正在一家农业公司的马铃薯基地上开心地干活。

  原来,沙坪镇引进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整合农业项目资金100万元,将低产地建成3000亩马铃薯基地。老胡说,现在一亩地地租350元,加上粮食补贴100多元,每亩地尽收入450多元。自己土地流转后,企业还雇佣他打理田地,每出工一天就有50元。不仅如此,为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企业还将土地划片到农户手中管理,按产量来提成年底分红。

  更让胡建祥感到新鲜的是,这家农业公司采用“统一耕地、统一机械化操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过去田里每年就四五百元的收入,现在,田地流转承包给农业公司后,效率一下子翻了若干倍。”

  龙头引领的力量是巨大的。日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现有300多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6家,5亿元以上的3家。

  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189亿元,占轻工业产值的85%,占工业总产值的49%,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值达51.6亿元,净收入3.9亿元,出口创汇2790万美元,上缴税金31780万元。(记者 甘青 通讯员 程仁)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