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底,全国玉米机收水平只有33.6%,远低于水稻和小麦的机收水平。强烈的市场需求和缓慢的发展速度,要求加快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正确分析和解决影响玉米收获机械推广的主要问题,进一步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推广措施。
在影响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推广的诸多因素中,农艺配套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我国玉米种植范围广,各地在手工劳作条件下形成的种植规范有明显差距,尤其是玉米种植行距差别很大。近几年,为了提高玉米收获机械的行距适应能力,研制单位做了很多技术改进,最普遍的是增设强制拨禾链齿,提高玉米收获物的强制喂入能力。但从实际使用看,仍然是影响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和负荷均匀性的主要原因。
要推动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在提高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水平的同时,创造有利于玉米收获机械应用的农艺条件。根据山西省的推广实践,从有利于发挥玉米收获机械作用的目标出发,需要重点解决好农艺配套和品种选择问题。其中实行统一的玉米种植行距,是当前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急需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在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地块,积极试验推广宽行密植。山西省农机局根据现有玉米收获机械适应能力,参考国外的玉米种植规范,结合山西普遍应用的玉米种植习惯,于2007年提出了60cm播种行距的技术建议。行距增大以后,采用适当缩小株距的办法,保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提醒农民,为了保证行距均匀一致,尽量采用机械化精密播种,注意往返作业的衔接行距均匀一致。经过连续4年的布点对比试验和调查,玉米产量基本没有变化,但作业效率可以提高20%左右,收获损失率可以降低30%左右。
从理论上讲,玉米蜡熟以后就可以收获了,但此时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很高,收获后并不能马上脱粒,必须剥掉苞叶,垛在场院晾晒一段时间,费工费时。尤其在一年一作区,玉米收获后不再种植其他作物,农民希望收获时间尽量晚一些,以便多失去一些水分。但是,霜冻以后,许多玉米很快死亡干枯。当机械收获作业时,或因茎秆被碰倒,造成掉穗损失;或因果穗穗柄失去强度出现“掉头”,当收获作业时玉米穗顶被碰撞造成掉粒损失。为此,选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品种也非常重要。根据调查,适合机械收获的玉米品种应该具备“秸秆坚硬抗倒伏,穗粒紧密不掉头”的要求。即玉米品种要有较高的茎秆强度和穗柄强度,籽粒在穗轴上还要有较好的紧密度和连接强度,而且穗位高度应该适宜且整齐,成熟的果穗苞叶应松散以利于剥皮,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获作业过程中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