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国通”雷平江我会再来,一拖会更好

作者:第一农业机械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2012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国一拖收到一份来自加拿大广播公司的采访函:26年前曾到一拖采访过的加拿大广播公司记者雷平江,希望再次到一拖采访。

    除了采访内容和要求,雷平江记者专门问起一拖原副总工程师刘寿荫的近况。原来,26年前雷平江到一拖时,采访了时任一拖副总工程师的刘寿荫,时隔26年,雷平江想再次拜访他。

    9月11日,雷平江带领摄制组及翻译一行4人,从加拿大经香港来到洛阳,开始了对中国一拖为期3天的采访。

    喜看26年巨大变化

    在厂前广场一下车,雷平江就通过翻译向一拖工作人员表达心情:“很亲切,还是那个大门,很有历史感。”

    但进入厂区以后,雷平江立刻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9月份,正值中国一拖产销旺季。小轮拖、大轮拖、履带拖拉机生产线,前桥、柴油机生产线……在一条条繁忙的上产线上,雷平江兴奋地观察、拍摄、采访。

    雷平江非常关心小轮拖产品。因为26年前他重点拍摄的就是生产小轮拖的第二装配厂。在小轮拖的总装线上,一名工人告诉雷平江:“过去,我们这条线只能生产单一的产品,现在我们可以多批次多品种的进行生产。”

    26年前是1986年,企业刚刚开始适应市场经济,如今的中国一拖集团当时的称呼还是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当时,一拖在产品上小四轮正红火,履带拖拉机虽然还是全厂的龙头产品,但产品多元化的序幕已经拉开。管理上,则是“大包干”、“承包”正当时。

    转眼26年过去,了解到一拖的主导产品已经是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不但仍然是中国农机工业的领头羊,而且产品技术已经和世界主流技术同步,并且正在积极地进行全球市场布局、实施国际化战略等情况,雷平江非常感慨地说:“时隔26年,看到中国一拖发展这么快、这么好,真的很高兴。”

    当听一位工人谈起26年间生活的变化,如住房、收入等等,雷平江饶有兴致地问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位工人不假思索地答道:“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这些美好的变化。”

    为深入了解企业,雷平江的摄制组还专门在中午来到职工食堂,把镜头对准一个个或平静或匆忙的面孔。雷平江说:“大家吃的很香,很快乐。”

    短短一天的时间,雷平江对中国一拖这几十年来的发展逻辑、内在关系有了想尽的了解。他说要给观众理出清晰的一拖发展之路。

    重访26年前采访对象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是加拿大政府的国家广播公司,是加拿大广播电视业的巨无霸。雷平江如今已经是该公司的著名记者和“中国通”。

    1986年,27岁的雷平江作为加拿大广播公司的驻华记者来到中国。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农村是改革的前沿。雷平江敏锐的注意到中国农村改革对工业带来的问题——“分田到户”后,大型农业机械怎么办?生产农业机械的工厂怎么应对?

    一番调查后,一拖适应市场变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吸引了雷平江的注意。当时一拖适应市场变化,迅速推出适应当时农村生产作业方式的东方红小四轮,产品本身过硬的质量,加上东方红品牌的巨大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广袤土地上一道道亮丽风景。

    1986年5月,雷平江来到一拖,从履带拖拉机生产线到小轮拖生产线,从管理层访谈到农户实地采访,雷平江用他独特的新闻视角,反映中国的改革。电视新闻很快得以播出,改革中的一拖受到远在大洋彼岸不同肤色人群的关注。

    当时,时任一拖副总工程师的刘寿荫作业企业高层接受了雷平江的采访。2012年9月12日,雷平江带领摄制组冒着小雨来到刘寿荫家,雷平江已经由初出茅庐的记者成为加拿大的知名记者,而刘寿荫则已是年89岁高龄的老者。

    此次拜访刘寿荫,雷平江专门从加拿大带来了26年前采访刘寿荫的影像资料。两人见面后,89岁高龄的刘寿荫老人流畅的英语和清晰的逻辑表达,让雷平江惊讶不已。两人一起观看着当年的采访影像资料,情不自禁地开怀大笑。

    当年的采访,学者风范的刘寿荫给年轻的雷平江留下深刻印象。26年后,刘寿荫老人再次接受雷平江的采访,用英语回答了雷平江的问题。

    刘寿荫说:“虽然已经离开企业多年,但我仍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发展,看到企业每个新产品问世,心里都会非常高兴。中国是农业大国,今天一拖在农机工业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一拖在今后的发展中,能有更多更好的产品出现,以满足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发展的需要。”

    刘寿荫老人的话深深地打动着雷平江。告别时,雷平江握着老人的手说:“希望20年后能够再次采访您。”

    到田间地头对话农机手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雷平江的摄制组和26年前一样,仍然坚持走进田间地头,访问一拖产品的终端用户。

    9月12日,摄制组一行来到洛阳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孟津县的生物燃料作物种植基地,该公司在这里流转承包耕地近2000亩。洛阳市洛龙区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光瑞公司提供专业的农机作业服务。

    种植基地专门为合作社的拖拉机建了一座机库。机库里,十几台东方红拖拉机一字排开。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治刚自豪地说:“我们合作社里全是只东方红产品,最小的15马力,最大的180马力,农机资产价值184多万元。”应雷平江的请求,操作员驾驶合作社最大的东方红1804在现场进行了演示。

    雷平江问孙治刚:“为什么你的合作社全部选用东方红产品?农机补贴的农机中是否还有其他拖拉机可选?”

    孙治刚说:“可选的拖拉机很多,但我只喜欢‘东方红’,我开‘东方红’几十年了,熟悉‘东方红’,对‘东方红’有感情。东方红产品质量过硬,配件好买,售后服务及时,即使有点小问题,都可以随时得到解决。”

    他还告诉雷平江,他的一些专业配套农机具,如甜高梁专用收割机也是用东方红拖拉机改装的。他特意让雷平江看了用东方红小轮拖改装的甜高梁专用收割机。

    雷平江表示:“用户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声音,一拖专业化的生产规模和能力,让我印象深刻,农机大户对东方红产品的忠诚与赞誉,让我对一拖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与企业掌门人聊发展

    9月11日下午,中国一拖董事长赵剡水在东方红大轮拖停放场接受了雷平江的采访。

    在采访中,雷平江把一拖的发展速度和中国的发展速度进行对比,引起赵剡水董事长的共鸣。

    赵剡水介绍说:“一拖从1986年到1997年,基本是4年一个周期,2000年是一拖发展进程中的低潮。2001年之后,一拖的发展速度跟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的增长,并且,一拖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机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那为什么是从2001年开始转变?”赵剡水董事长的介绍让雷平江更加好奇。

    赵剡水董事长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诉求由节省时间、抢收抢种,逐渐向以效益、赢利模式为主导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拖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拖引进菲亚特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产品水平、档次大大提升。从2001年开始,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赢利模式转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产品技术提升,国家政策支持等几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农机行业开始快速发展。”

    赵剡水董事长还强调,一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拉动了农民对农机的需求,但更得益于一拖对市场的敏锐关注。赵剡水说:“第一,一拖知道农民需要什么。不论是困境还是顺境,一拖都特别关注市场,特别是关注农民,并一直和广大农村农民保持密切联系。第二,一拖关注技术,时刻使自己清醒地立在农机技术的最前沿。”

    通过与赵剡水董事长的访谈,雷平江清晰地总结了一拖实现快速发展的三大要素,即对技术领先的不懈追求,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优秀的员工队伍。

    了解到在产品方面,一拖已经掌握了中国最先进的动力换档技术,并致力于不断提高工艺和质量水平,在服务方面,一拖在国内有1060多家营销网点和167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雷平江竖起了大拇指。

    雷平江特别关注一拖的国际化经营。得知一拖去年并购了法国一家农机制造企业后,雷平江频频点头。

    最后告别时,赵剡水董事长对雷平江表示感谢。雷平江说:“很高兴看到一拖已经成为迈向国际化的现代企业,能为一拖产品畅销全球做点事情,也是我的荣幸。这次采访收获很大,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希望一拖会更好!”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