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但10月9日,记者在诸城采访看到,广大乡村田野里竟然“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该市着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之困”,积极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为秸秆多方寻找不“烧”之策。
秸秆变成“压缩煤”
在皇华镇的乡村公路上,可以看到一车车的玉米秸秆被运到镇驻地的一家国内知名橡胶制品企业。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些玉米秸秆可以取代煤炭,成为该厂蒸汽锅炉的燃料。每吨秸秆的价格在100元左右,按一天烧40吨秸秆计算,需要花费4000元左右,这比烧煤一天节约1000多元。
据了解,将农作物秸秆、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后加压、增密成型,即“变废为宝”成了“秸秆煤炭”。与燃煤相比,这种“秸秆煤炭”在使用中可减少烟尘排放量50%至70%,大大降低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这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农田用上“营养餐”
在诸城市贾悦镇孟家屯村,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全国农机示范大户赵佃相正组织玉米收获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在农田里作业。随着轰鸣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开过,林立的秸秆被切成碎片,像地毯一样铺在田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紧随其后又为农民播下了新一年的希望。
谈起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赵佃相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属于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一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上了10多公斤化肥。另外,使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每亩能节省5元钱。秸秆粉碎到地里,减少水分蒸发,少浇一两遍水,省工、省油。一笔是环保账。以前,玉米秸秆放在地里烧,呛得人受不了。现在秸秆成了“宝贝”,没人烧了,空气也清新多了。
赵佃相说:“秸秆还田后,就可以直接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小麦,不用再犁地、耙地了。少了这两道工序,除省钱外,还避免了机械重复耕地造成的土地压实。另外,松土的‘功臣’——蚯蚓也躲过了一场劫难。以前,土地都是先犁后耙,杀伤无数蚯蚓,造成土壤板结,农作物不易吸收养分。”
奶牛吃上“香饽饽”
诸城市辛兴镇的奶牛饲养基地一片繁忙景象。
怀揣着收获喜悦的农民将一车车玉米秸秆运往这里,只要经过简单的粉碎和发酵,这些昔日的“废柴火”就可以摇身变成奶牛们非常喜爱的“香饽饽”。该奶牛饲养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前玉米秸秆都当草烧了。现在拉到这儿,一公斤还能卖1毛钱,每亩地能多收入100多块钱,农民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