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机化多功能库棚里,近100台套,包括大中型拖拉机在内的农业机械整齐排列着,成为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载体的有力见证;200多吨富硒稻、优质稻,闪动着丰收的喜悦……
挖掘冬闲田潜力,刚播种完毕的80亩秋洋芋埋下了增收的新希望;朱沱镇新增400余亩的土地入股已完成协议起草,延展了合作社创新种粮机制的探索之路……
11日,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周元贵称,这是该社创新种粮机制,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带来的新气象。
开全市土地股份合作全程代理先河,以全程机械化生产实现种粮现代化
丘陵山区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2009年,由周元贵发起,与同村的5名农机手组建了永川区盛华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维修。
周元贵认为,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举进城务工,粮食生产副业化、生产方式粗放化、从业人员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惟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农业现代化的高效来吸引更多人的从事这一产业。于是,永川区盛华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积极响应我区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号召,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于去年10月开始对原永川区盛华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进行升级改造,组建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在升级改造中,该社大胆创新种粮新机制,在全市首推“土地股份合作、农机化作业全程代理”模式,开辟了粮食现代化生产新路径。
该社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是:按照“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原则,农户土地入股,合作社成员以资金、技术、农资、农机具等入股,合作双方各占50%股份,均享50%的收益。按入股田块实际产出稻谷量各分50%。亩产达不到400公斤,由机具、资金、技术入股成员按每亩200公斤稻谷或按当季稻谷市场价折现补偿入股农户,即农户保底200公斤/亩稻谷。在大春季,双方共同合作生产优质稻、富硒稻。冬闲田开发利用或小春季,由合作社自主安排生产。目前,合作社入股农户有353户,入股土地达1211亩。
在生产中,以全程机械化实现种粮现代化。
在全市率先推行全程代理“十统一”,以农机标准化推动生产高效化
该合作社通过推行农机化全程代理“十统一”,以农机标准化推动生产高效化。
该社农机化全程代理“十统一”方式的主要内容是:统一灌溉、统一农资、统一育种、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机防机治、统一机收、统一产品销售。
通过“十统一”,该社成功克服了缺水、水稻病虫害、水稻倒伏等多重困难,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实现了水稻亩产突破580公斤,高于全区平均亩产80公斤的骄人业绩。和传统作业相比,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至少可降低生产成本270元至300元,显示出了农业机械化的高效。水稻收割之后,该社还将对土地进行农闲开发,预计全年可实现纯收益40万元以上,入股的353户户平可增收500元以上。
该社还将农机化全程代理““十统一”广泛运用到了社会化服务中。今年以来,先后为我区农业龙头企业、科研单位、种粮大户等提供农机化作业代理服务700多亩。
以一流的新型农机股份合作社,探索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土地+合作社”模式的探索,唤醒了“沉睡”的资本。去年10月,“圆桂”投资140万元,建成了2500平方米集机具存放、机具展示、机具维修、机手培训和办公等一体化的,重庆市一流的农机化多功能库棚。
据周元贵介绍,经过新型农业股份合作社升级改造后, 该社社员从原来的5人发展到了现在的353人; 资产总额由原来的不足两万元发展到了现在的近400万元; 农业机械由原来的不足10台微型机发展到了现在的近100台套10大类30余小类50多个品目,农机总动力近800千瓦,常年机械化作业规模达1.2万亩次; 从原来单一的作业服务发展到现在的从事农机具展示、技术推广、 操作培训、对外承接机耕、机插、机防、机收作业和跨区劳务外包等农机化作业。从2011年以来,合作社先后组织了13场次新农机现场展示活动,推广机具1028台(套),维修农具513台次,培训农机手520人次,农机耕、种、防、收作业面积达到了1.1万亩次,实现营业及服务性收入320余万元。
周元贵表示,下一步,该社将以我区大力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契机,以成功创建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动力,积极探索水稻工厂化育秧、谷物烘干、大米特色加工项目、品牌包装等多功能新型农机股份合作示范社,将 “圆桂”打造成为重庆市一流的、农机化综合型服务的、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社,努力探索重庆乃至全国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桂圆”模式具有以下现实意义。一是实现了社会资本与农民土地要素的高度融合。土地变资本,农民变股东,实现了联股联利、联股联心的新突破。二是“农机+土地”、“农机+农技”的经营管理理念,为丘陵山区如何以机械化推动粮食生产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思路。三是深化和集约了土地资源利用,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比如:合作社仅在来苏镇伍家坝村,就恢复了撂荒地种植12.4亩。四是降低了土地流转门槛,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流转方式成本过高难题。五是摆脱了土地耕作对高密度、高强度劳动力的依赖。六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为主的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将会培育出更多会操作、会耕作、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