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棉花、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鲜红的番茄……初秋,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沙湾县的大地上铺展开来。在这幅画卷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棉田。沙湾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全县150万亩耕地,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六成以上。
万亩成一色,千亩一展平。在沙湾县金沟河镇机采棉示范区,笔者看到13800亩棉田整齐划一,饱满的棉桃竞相绽放。
“又是一个丰收年,亩产400公斤肯定没问题。”望着自家的25亩棉花地,农民穆亮笑容满面。与普通棉田不同,这片地是严格按照机采棉的模式种植的。据介绍,通过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棉花每亩单产比普通棉田高出50至80公斤,亩增收达400元。
节支效果同样明显。沙湾县金沟河镇宏基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波给记笔者算了一笔账:用采棉机收获,一亩地的费用是250元;而眼下人工采摘费为每公斤2元,即使按每亩产棉350公斤计算,一亩就要700元。这样算下来,机采与人工比每亩可降低成本450元。
“每亩增收400元,节支450元,这一进一出就是八九百元,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意义重大。”沙湾县金沟河镇农机站站长李根德说。
相对于机播、机种,机采推广一直是难点。沙湾县通过典型引路、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实现了突破,目前主要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作业。
沙湾县委书记谢强说,去年全县完成农业产值54.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95元,稳居自治区前列。依托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沙湾力争到2015年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其中机械采收率达到90%以上,率先在新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沙湾县农机局 杨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