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经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小麦每亩平均增产40公斤,千粒重增加1.02克,土壤容重明显下降,孔隙度明显增加,团粒结构加快形成,表现出很好的抗倒伏和保墒蓄水能力。该项目的示范推广,极大程度地加快了濮阳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使该市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2012年市南乐县、清丰县和华龙区分别承担了农业部和省局保护性耕作项目。市、县农机部门通力合作,通过补贴政策倾斜,宣传示范引导,技术指导服务,跨区作业组织,目标考核激励,多措并举,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预计全年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将突破5万亩。
一是补贴政策倾斜。今年补贴工作按照支大、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转移农民、培养专业农民的原则,充分发挥补贴资金的导向及促进作用,对保护性耕作机械实行重点补贴,补贴保护性耕作机械50多台(套),全市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300多台(套)。
二是宣传示范引导。采取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宣传方式,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清丰县、南乐县和华龙区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建设、保护性耕作现场演示等措施,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升群众使用此项技术的主动性和购机的积极性;
三是技术指导服务。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队,指导农机手做好免耕播种机具的维修保养,确保机具技术性能良好。三秋期间,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作业现场,为机手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四是跨区作业组织。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与免耕重点区域、重点村进行对接,签订保护性耕作作业合同,做到保护性耕作订单作业、连片作业、配套作业,培育保护性耕作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是目标考核激励。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占3%的权重内容列入农机系统年底考核,以此促进各县(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