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及措施
1、积极争取和落实了一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洛阳市先后争取和落实补贴资金2.4亿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机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该市争取的项目资金也大幅增加,2010年达到4531万元,2011年达到5022万元,2012年达到5300万元,创历史新高。按照国家的补贴政策和补贴方案要求,洛阳市农机局制定方案,加强宣传,强化纪律,规范程序,严格落实,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3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大中型拖拉机达到7028台,比上年增长8%;联合收割机达到3876台,比上年增长15%;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
2、高效服务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洛阳市农机局以三夏、三秋为重点,着力在机具投放数量上下功夫,不断引进新机具,推广新技术,每年都精心组织三夏农机跨区作业大会战,三秋玉米机械化收获攻坚战。今年在伊川举行了小麦机收启动仪式,向机手免费发放1000个跨区作业证,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发送天气预报、供求价格等信息,实行三夏机收进度日报告制度,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共收获小麦378万亩,其中机收352万亩,机收率达到93%。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和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目前,该市的小麦耕、种、收全程基本实现机械化。除受天气因素和山区小麦晚熟影响外,三夏麦收工作10天左右可基本完成。玉米机收也呈较快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市玉米机收率达到39%,比2011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3、加大了对农机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重点抓好农机作业、安全生产、机具维修三大市场的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活动,先后有2个县、9个乡镇被评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示范乡。同时,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也开展了平安农机乡、村和平安农机合作社活动,先后有10个乡、40个村和21个合作社分别获得“洛阳市平安农机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合作社”称号,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隐患,农机事故连年下降,事故率控制在1‰以下,无重大农机事故发生。
4、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农机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依托“阳光工程”、“李兆基温暖工程”等项目开展农机教育培训,积极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先后争取“阳光工程”农机指标9000人,“李兆基温暖工程”指标500人。与一拖、中收等企业联合,开创了“政企联动”培训农机高技能人才的新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农业部连续四年在洛阳市举办了全国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对洛阳市实行的“政企联动”培训模式进行推广。今年8月22日-23日,对市、县农机部门推广、监理、鉴定、农机校等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地深入开展,使该市农机实用人才队伍技能更加娴熟,科技人才队伍业务更加精通,农机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更加全面。
二、工作亮点
近年来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亮点为:
1、农机合作社实现了从无到有,跨越发展,形成了龙头示范带动、区域特色鲜明、种类分布合理的农机合作组织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是继小麦跨区作业后,河南省农机化工作的又一大创新。农机合作社在推动土地连片作业和规模经营,提高农机化组织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洛阳市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按照“指导不决策,扶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工作要求,准确把握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定位,从2008年开始发展,洛阳市农机局不断转变发展观念,经历了“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重规范、壮实力”三部曲的发展历程,采取了示范引导、重点帮扶、政策鼓励等措施,先后发展农机合作社245个,合作社成员达8600户。农机合作社不仅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而且在土地承包、土地托管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创造了成功的经验。目前,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涌现出了偃师玉超、汝阳雷力、孟津又霖等17家流转土地超千亩的合作社。同时,作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以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以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农机生产、科研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机服务体系。
2、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推广普及。洛阳市从2003年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近十年的大力推广普及,先后有偃师、洛龙、洛宁、新安、宜阳等承担了农业部、省级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分布在偃师、新安、宜阳、孟津、洛宁、洛龙等市区周边县,并且偃师在全省率先成为整县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县,已充分证明了保护性耕作技术非常适宜洛阳市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蓄水保墒增产效果明显,目前全市已推广了25万亩。(来自 洛阳市农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