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过后,天气放晴。家住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的张俊才正开着玉米收获机在自家地里忙活,可是,即便不懂农活的人也能看出,田里的玉米还没熟透。
张俊才是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又是“田园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早在一个月前,合作社就接到尖草坪区向阳镇收获玉米的订单。他说:“合同任务有2000亩,不仅要收割,还得把玉米运送到农户家,预计月底前收完。”还不止这些,合作社的业务排得满满当当,有本县作业,也有跨县(区)作业,要是等到完成这些活计,自家的庄稼早就过了收获期。“没办法,提前收吧。”张俊才的语气,无奈中带着一丝得意。
放在早先,张俊才可没有这么忙。通过土地流转,他自己种植的土地从50亩扩大到600多亩。2003年,他借款6万元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始机械化种地。看到他种地种得轻快,不少乡亲请张俊才帮忙。随着“帮助”业务增多,他又添置了两台拖拉机、3台收获机以及播种机等机具。可是,就算有机器帮忙,张俊才还是觉得“单打独斗”有点累,耽误时间,还不利于农机具充分利用。思谋了一段时间,他召集起本村的几名农机户,联合成立了“田园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有了专业合作社,“帮忙”就升级成了全方位的服务。半月前,同村村民张瑞俊打来电话,请合作社代收田里的玉米。张瑞俊一家子都在外做生意,没时间种地,可荒了地心又不甘。“村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了合作社就方便了,打个电话,从种到收全解决,既省人工又省钱。”张俊才说。“田园丰”为农民提供播种、施肥、除草、收获一条龙服务。农民们能算过来这笔账,人工种地、收割,一亩地一个人至少得忙个七八天。在外面打工,一天按收入100元计算,少说也能赚七八百元。雇了农机合作社,这笔开销最多不过300元,既收获了粮食,还不误务工收入。
说起这些,张俊才打心底高兴,“是农机给了我现在的一切”。儿子结婚时,他甚至做了一件让当地人惊奇又佩服的“壮举”,让儿子开着收获机去接新媳妇。“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瞧热闹,很多家报纸上都登了照片。”
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背后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除了制定优惠政策、及时兑现补贴等“规定动作”之外,农机部门有时还会深度参与合作社的成长。黄寨镇“绿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受益者之一。成立之初,阳曲县农机局就参与了合作社的管理组织。在县农机局引导下,合作社合理配置机具,分批购买了薯类播种机、收获机、植树挖坑机、植保用柱塞式水泵、玉米精量播种机、木屑粉碎机、秸秆还田机、液压翻转犁等,而且还积极参与了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合作社的茁壮成长关键需要加强管理和不断掌握新知识。”阳曲县农机局局长王茂林说。为推动全县农机化发展,阳曲县推进“123”接力式科技入户工作,即1个县农技推广站技术员包2个乡镇,1个乡镇推广员包3个科技示范户,打造“链条式”农机推广新模式,零距离服务农民。在扶持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鼓励农机大户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绿土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保贵说:“现在我每年参加的农机部门组织的培训、参观就有20多次,内容包括合作社的管理、运营,新农机具的推广、农机操作手培训等等。”不仅有培训,农机局还帮助这些合作社承担农机化重点项目。“绿土地”先后参与了机械深松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重点项目。现在,合作社社员每户每年仅农机服务的纯利润就达到了2万多元。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大踏步地走上了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