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从17台收割机外出作业、创收不足10万元,到年输出机具 2000多台套、创收超2亿元,江都农机跨区作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江都近万名农民机手跋山涉水,远赴南至海南、北到黑龙江的全国19省、直辖市120多个县(市、区)作业,作业效益始终位居全国各县(市)前列。
因国内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江都得以抢抓先行发展机遇,使农机跨区作业风生水起,渐次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富民产业。然而,随着各地农机化的蓬勃发展,农机服务市场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江都农机铁军何以能始终保持先行优势,继续领跑全国?
从高耗能到高性能——作业装备全面升级
“1996年夏收期间,我们根据省农机局下达的支援苏北抢收的指令,组织17台联合收割机,赶赴沭阳和宝应县抢收三麦2092亩,开辟了省内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的先例。”谈及农机跨区作业的起源,区农机协会会长周斌不无自豪,“那时江都收割机已达到1600多台,位居全国首位。”
此后,我区农机部门根据各地稻麦成熟的时间差,有计划组织收割机外出抢收,作业项目也逐步从机收三麦拓展到机收水稻、机耕、机插秧等。据了解,今年1到9月份,全区已组织125支作业队、1600余台收割机外出作业,作业范围涉及安徽、福建、四川、黑龙江等全国18个稻麦主产区,实现创收近1.8亿元,同比增长4.5%。
“当前跨区机收市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江都农机能够独占鳌头,就在于机具装备水平高出一筹。”周斌介绍,跨区作业初期,我区外出作业机械主要是售价不过10万元的国产高耗能全喂入收割机,作业质量不高,以抢收小麦为主,作业半径一般只有300公里左右。“目前,其他地区收割机仍以这类机型为主,但我区由于先行发展,作业机械已经基本升级为售价达20多万元的进口高性能半喂入机型,收割质量好,适于水稻机收,运输便捷,可覆盖全国机收市场。”
“跨区作业使全区农机资产20万元以上的服务大户达到1600多个,区农机局连续多年被省农机局表彰为‘省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并被农业部表彰为‘全国跨区机收工作先进单位’。”区农机局局长刘继华给出的一组数据令人惊叹,“今年我们有近2000多台农机具外出跨区作业,预计创收达2.3亿元,按全区70多万农民计算,人均可增收300多元。”
从“开路先锋”到“后勤保姆”——管理服务悄然转型
“刚开始,主要是在省内及安徽、山东等地区抢收三麦,区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做‘开路先锋’,负责落实市场,探路带队。”周斌介绍说,那时大多数农机手从未外出作业,需要完全依靠区农机局联系好作业市场,然后随各镇组建的作业队赶到指定地点抢收。“我们每年都要开辟一些新的市场,帮助机手拓宽作业范围。”
近年来,区农机协会继开辟周边地区作业市场后,又相继重点开辟了江西、四川、重庆、湖北、福建、广东以及东北地区的水稻机收市场。“2006年9月份,我们第一次组织到北大荒,由于当地长期习惯使用大型康拜因收割机,对我们小块头的高性能收割机作业不放心,机手非常着急。”多次带队赴东北的大桥镇农机分会会长颜庆友说,“我们找到农场领导协调,通过组织召开机收现场演示会,以过硬的作业质量迅速赢得农民信任,拿下了当地市场。”
“现在,许多机手从4月中旬组队赶到海南、广东作业,直到12月上旬从广东、浙江等地区收获晚稻返回,每年有效作业时间可达7个月。”颜庆友说,“我们也逐步从靠前指挥变成后勤调度,帮助机手做好作业前后的联系、协调、服务工作。”
据了解,从3月初开始,今年区农机协会先后组织各镇跨区作业经纪人赴苏北及山东、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考察,为机手物色筛选稻麦机收及机插秧、机耕作业市场,共签订跨区作业合同72份,协议落实作业面积近100万亩。同时,对主要跨区作业区域稻麦成熟时间、作业价格进行全面梳理,为机手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还联系农机销售供应商,在机手集中作业地区开展跟踪维修服务。
“我们的服务范围涉及华东地区以及广东、四川、辽宁、吉林等十多个省。”我区智达农机公司经理王丙智笑着告诉记者:“装上一车配件,跟随机手服务虽然辛苦,但是效益明显增加了。”
从松散组队到紧密合作——组织机制趋于规范
“以前作业队的形式比较松散,心劲也不够齐。记得2002年农机协会第一次组织我们到河南商城收水稻,全镇有14个人报名,去的时候剩下10个了。”刚从安徽跨区作业回来的兴丰合作社社长马兴峰如是说,“合作社里的机手,都是邻近村组的,大家绑成一团,作业的时候相互照应,机动灵活,效率很高。”
“以前都是跟着大部队走,风险大,心里没底。加入合作社,等于是有了家,胆子大了,收入也增加了,现在一年收入估计能有十来万。有合作社护着,背靠大树好乘凉。”仙女镇三元农机合作社机手蒋登海道出了大多数机手的心声。
邵伯镇跨区作业队队长盛满林从1997年就开始参加跨区作业,2010年他带领作业队机手组建成立了茂盛农机跨区作业合作社。他告诉记者,他带领20多位机手长期在一起作业,年纯收入基本稳定在10万元以上。近年来,他们通过订单作业的形式,主动和辽宁沈阳、营口地区相关农场落实了10多万亩的晚稻机收合同,秋收期间,平均单机作业面积可达近千亩。
一批农机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的形式,组织机手抢占广阔的东北地区水稻机收市场,有效稳定了我区农民机手外出作业效益。去年秋收期间,我区再度以大桥镇兴丰、樊川镇为民及仙女镇高丰等农机跨区作业合作社为平台,先后组织近50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跋涉3000多公里,赴东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区相关农场抢收水稻,作业面积达40多万亩,创收2400多万元。
据了解,目前全区农机合作社已达68个,共吸纳合作社社员3000多人,拥有各类农机具近5000台套,资产总额1.73亿元,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作业市场服务主体。
从单一机收到一条龙服务——作业项目不断延伸
虽然秋收还没开镰,但是全国农机大户示范户周昌松却显得比平时还要忙。目前,他所在的三元农机合作社有50多台机具正在安徽、湖北等地抢收水稻。记者电话联系周昌松时,他很高兴,嗓门也响亮:“我们已经在安徽、湖南、湖北一带作业40多天了,这段时间只要是好天,天天都有活干。今年的作业效益比去年还要好,合作社每台机收入10万元估计不成问题。”
2002年,周昌松购买了第一台收割机。现在,他已有7台高性能收割机,价值达150多万元,还开始尝试机插秧跨区服务。“这几年,收割机太多了,跨区机收竞争激烈,所以我把投资方向转向插秧机。只有实现机收、机插、机耕一条龙服务,才能取得最好的效益。”通过多年滚动发展,周昌松目前已拥有了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等各类农机20多台套,实现了机插、植保、机收一条龙服务。“去年,我们组织3台高性能乘座式插秧机赶到长期跨区机收水稻的辽宁盘锦作业,机插秧1500亩,创收近7万元。”
据了解,今年夏季,周昌松还在安徽天长县流转土地500亩,搞起了跨区粮食规模经营。“我们长期在天长跨区作业,和那里建立了点对点的良好合作关系。最近,我刚刚又承包到了300多亩土地。”周昌松不无兴奋地告诉记者,“粮食规模经营比单纯的农机跨区作业挣钱更快。”
“从17台收割机外出作业,创收不足10万元,到年输出机具2000多台套,创收超过2亿元,跨区作业把松散的农民机手打造成一支能吃苦、敢打拼的农机铁军。”刘继华深情地说,“也正是近万名农机手一路洒下的汗水,成就了江都农机跨区作业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