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水稻机插秧工作再传捷报

作者:枝江市农机局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2012年,枝江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紧紧围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这个主题,努力促进我市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以提高我市农机准备水平,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为着力点,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除稳步推进中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外,还在没有育秧大棚的情况下,成功探索出早稻和晚稻机械化育插秧的新路子,推动全市农机化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今年新增插秧机85台套,到目前为止,累计推广插秧机358台套,投资200余万元,兴建2400平方米智能育秧大棚1座,实施整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镇3个;整村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村42个;连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50000亩;全市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101000亩,其中早稻8000亩,晚稻5000亩;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28%。通过实地测产,同品种机插与人工栽插方式相比,早稻亩平增产88.6kg,中稻亩平增产166.75kg,增产效果明显;晚稻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为我市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做法如下:

    一、搞好宣传发动

    全市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杂志、现场会等方式宣传报道水稻插秧机及其技术应用。在推广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的集中宣传活动:一是在任务落实阶段,利用春耕春播现场会,并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到问安、仙女、顾店、安福寺等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7场次,组织有关乡镇召开水稻机械育插秧现场会5场次,参观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印发科技资料10000余份,接待农民咨询2000人次,向农民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展示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新机具,提供农机新技术咨询服务。改变了过去一年召开一次全市育插秧现场会,人少、面窄的被动局面。使广大农民进一步了解机插秧技术,争取农民对推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狠抓机械插秧阶段的集中宣传工作。先后通过电视台、枝江科技等途径宣传报道10余次,机插新闻成为了全市夏种生产的重头戏,特别是在5月15日至30日的机插高峰期间,电视台天天可见机插画面,日日可听机插新闻,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政府推动机制。今年,各级人民政府对机插秧推广工作高度重视,力担技术推广“倡导者”的责任,加大了技术宣传力度,并保证了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和任务落实。借助政府推动机制有效完成机插秧任务。

    二是项目联动机制。推行机插秧推广与水稻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农业发展项目联动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实施,既争取了领导重视和经费支持,也让老百姓乐于接受。

    三是合作社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按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操作、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增加合作社的农机装备,规范育秧技术,注重播种质量,强化田间管理,从而增强了辐射带动效应,使枝江市的水稻机插秧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是效益驱动机制。通过对农户实行价格优惠,对机手提供“作业订单”的方式,让农户得到了实惠,让机手增加了效益;既调动了农民采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也加快了插秧机具的发展速度。

    五是效果促动机制。针对往年机插秧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立枯病”难防、“漏插率”偏高的两大弊端,特别是在今年稻飞虱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全市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跟踪田间管理,督导病虫害防治,保证了机插育秧质量和机插效果,从而使更多的农户接受机插秧技术。

     三、实行“八个统一”

     实行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田间管理的“八统一”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作用,由枝江腾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机插秧合同,从备土、育秧、机插到后期管理等水稻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全面负责。同时,聘请机插秧农民专家龚祖明同志为组长的技术专班全程指导,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人员分片负责,以集中育秧区域为重点,加强苗期观察,统一田间管理,通过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我市的机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宜昌市水稻田间测产办法的要求,由市农业局农艺师李天文为组长的测产小组分别于7月18日和9月8日对本市早稻和中稻的不同栽插方式进行了对比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同品种机插与人工栽插方式相比,亩平增加166.75kg, 增产效果明显。仙女镇高峰桥一组农民张世科发自内心地说:“我种了三十多年水稻,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高的产量,农机推广站给我们送来了福音,科学技术使我们稻农看到了希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