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开展农业信息化推进年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新优品种主体化、高新技术普及化、高效模式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我区现有农业人口69.2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24.23万人。土地面积393.15万亩,其中,可耕地150.6万亩(常用耕地82.7万亩),园地11.2万亩,水面54万亩,林地138.1万亩。到2011年共流转土地18.3万亩,占耕地21.5%。农业科技贡献进步率和耕种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和70%。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26.7万亩,总产量51.78万吨,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小麦、棉花、油菜达100%,畜禽良种覆盖率95%。高效农业面积2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烟草种植面积6.6万亩。农机总动力达81.5万千瓦,各类拖拉机2260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0台,联合收割机1990台,水稻插秧机401台,推广新设备1193套(台)。
截至目前,全区共普及推广新技术26项,其中,科技部门3项,烟草部门4项,畜牧部门4项,农机部门4项,农机推广中心5项,区菜办4项,区能源办2项。在科技的推助下,全区农产品供给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一直以来,我区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力度。近年来,我区共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其中,安徽华卫禽业育种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农转资金——皖江三黄鸡良种繁育项目提升了宣州肉鸡养殖业的竞争力;宣城市金泉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实施的“宣参1号”太子参良种繁育和药材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列入长三角地区科技攻关项目;且该公司还与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药物研究所联合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宣木瓜药材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检测项目,以保证我区传统药材宣木瓜的可持续发展;宣城市宣科水产专业合作社与安徽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合作实施的国家农转资金——优质青虾生态增(养)殖技术中试与示范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
另一方面积极搭建产学研科技转化平台。我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与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家禽研究所等单位紧密合作,建立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中,刘郎食品成立了“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华卫集团成立了国家级“禽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成功开发并通过国家品种委员会审定的“皖江黄鸡”、“皖江麻鸡”等新品种,累计推广800万羽,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我区按照“整合资源、注重实用、填平补齐、先建后补”的原则,着力构建“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范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一是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得以加强。区政府成立了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领导组,加强对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出台了《宣州区关于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规范推广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每年安排23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农技员、防疫员队伍建设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农技推广、试验、示范等工作。另外,为充实全区农技推广队伍,农机推广中心还新增了20个编制,现有工作人员55人,并同步配齐了村级农技员和防疫员。
二是科学化试验检测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区建立了区家禽疫病防空服务中心,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建成了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实验室。此外,华卫集团、安平禽业、刘郎食品、鸿运农业等农业龙头均建立了自己的实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养殖。
三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能力逐步提升。我区根据国家省市农业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水田耕整、水稻收割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机插秧面积18.5万亩,机插水平19.3%,烟叶烘烤自动化达到90%以上,全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成,农民务农就业本领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区整合各类资源,启动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致富人。农业部门以“农广校”“阳光工程”为培训平台,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为重点,开展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510场,培训农民5.2万人次和农机手1580余人;科技部门以宣城科技电教培训中心为平台,开展优质水果、特种水产等知识培训,培训各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1000余人次;区烟草发展局与种烟村合作,建立培训平台,以“以奖代补”形式新办了村烟农学校35所,培训烟农及专业服务队人员1万次以上。 (本刊记者 张和香) 《宣城日报》宣州专刊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