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机合作社今年又淘汰了干燥能力只有6吨的小型粮食烘干机,更新换代了2台干燥能力12吨的大型粮食烘干机,顺利实现了5台粮食烘干机全部走向大型化、智能化的目标。”10月22日,看着丰收在望的晚稻、刚刚领到14.9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的全国种粮大户、章安街道惠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喜滋滋地告诉记者,目前该合作社一天加工、烘干稻谷能力达到了60多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同时该合作社又购置了1台80马力大型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合作社拥有粮食烘干基地一座、智能化育秧基地一座,以及插秧机6台、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3套、拖拉机7台、植保机械49台、收割机5台,可为农户提供植保、育秧、插秧、收割、烘谷等一系列“全程式”套餐服务。
“之所以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步伐,主要是近年来人工成本上升、土地租赁价格上涨等原因,迫使我们放弃过去那些小型化农机具,追求效益更好、成本更省的大型化农机具”,杨灯聪介绍,以烘干稻谷为例,如果用小型烘干机,成本为180元/吨,而用大型烘干机,若使用谷壳等废弃物作燃料的话,成本可控制在50元/吨上下,他所在的合作社今年烘干稻谷的量为1000多吨,这意味节省烘干成本达13多万元。
像杨灯聪一样,三甲街道利益村椒优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清友也非常青睐大型化农机具,他刚刚替换掉3台只有12马力的小型皮带传动手扶拖拉机,换成了1台80马力的大型四轮驱动拖拉机。老王说,目前合作社凭借着这一台拖拉机,就可以顺利地耕作合作社的250亩粮田,同时,还能腾出时间帮助别的合作社或农户耕田。
为加快农机具更新速度,我区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规范操作,认真抓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建农机协会,制定了农机行业章程和农机长远发展规划,积极推行农机跨区作业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另外,重点扶持以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引导农机户加入农机合作社,帮助合作社解决机库用地、技术、维修等方面的困难,推动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椒江作为‘中国清洗与植保机械之乡’,更是在清洗与植保机械领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我区一位主管农机工作的同志指出,为加快本地区农机工业发展,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质量兴企的力度,促进全区清洗机和喷雾器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发展,目前,水泵、喷雾器、园林机械等产品已出口欧洲、南美、东南亚等近50个国家,其中水泵与植保机械产量、出口、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占一定份额,机动农用喷雾器已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