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邵珠山 王玉霞 高英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为深入了解全县保护性耕作实施情况、示范效果,近日,定陶县农机局组织12名技术人员深入全县12个乡镇(办事处),采取现场考察、实地座谈等形式,同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代表、实施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农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摸清了全县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现将调研况报告如下: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
 
  (一)保护性耕作推广情况。定陶县耕地面积76万亩,玉米、小麦是两大主要粮食作物。 2012年经过全县农机推广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21万亩,比2011年增加11万亩,全县共投入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4624台(套),比2011年增加403台(套),其中小麦免耕播种机457台,新增9台。完成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65.5万亩;完成机械深松面积16万亩;玉米贴茬机械化播种面积61.2万亩。
 
  (二)保护性耕作增收环保效果显著。
 
  1、节本增效明显。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实现土壤良性循环、培肥地力,减少了作业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2012年,经对杜堂镇农机科技示范园测试,与传统播种对比:①小麦:传统耕作亩产498.6公斤,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亩产550.7公斤, 增产52.1公斤,增产幅度10.7%。②玉米:传统耕作亩产487.2公斤,保护性耕作地块亩产543.8公斤,增产56.6公斤,增产幅度10.4%。
 
  据调查,机械深松,由于打破了犁底层,增加了土壤的蓄水量,可延长作物抗旱期10-15天,产量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15%-20%,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深受农民欢迎。化学除草技术的实施,提高作业效率,使人工间苗除草的效率从1.5亩/人/天提高到4.5亩/人/天,提高效率3倍以上,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规模作业,耕播收作业效率可提高近一倍,能够降低机械作业成本。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采用集中采购,降低了成本,示范园区普遍推广精量播种机,可大量节省种子化肥,还有节水节电的实际效果。现在,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认识显著提高,特别是经济效益方面,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6%—10%,亩均增收40—60元,亩均节约作业成本及种子化肥费用30—50元,亩增收节支7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2、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水蚀和水分的蒸发,抗旱保墒效果较好,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护性耕作将大量的根茬粉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经定陶县农业局2012年春季化验,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11年的9.31克/千克提高到9.49克/千克,年均提高0.06‰。传统耕作地块由2011年的9.29克/千克下降到9.20克/千克,年均下降0.03‰。
 
  3、抗倒伏,减少病害。由于保护性耕作通风透光好,根苗粗壮有力,有很强的抗倒伏能力。
 
  4、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也逐步提高。从疑虑到认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施,特别是深松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含水率,提高抗旱效果,又能培肥地力,深受农民的认可与欢迎。
 
  二、推广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一)培树典型、总结经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定陶县农机局始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培训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先在农机科技示范区中建立标准模式田和对比田,抓住典型地块、典型模式,采取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和技术人员开展保护性耕作培训,并通过定陶报纸、定陶电视、农机科技下乡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宣传保护性耕作的综合效果和长远效益。2012年以来,举办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20次,机具演示会8次,参加人数1600余人次,印发宣传资料3.3万份,培训技术员117人,农民2100人。
 
  (二)通过政策推动,促进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推广。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机具保证。通过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等措施,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水平。
 
  (三)通过实践总结出“三位一体”推广模式。即农机合作社、农机科技示范园和保护性耕作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以农机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平台,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规范化、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农机合作社,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合作社更新和新购大中型动力机械、精量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配套机具。由合作社进行土地规模化统一经营,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
 
  农机科技示范园,相对地块比较集中,便于土地和机械化作业的整合与集成,实施规模化联合作业。可效地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市场化推广。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由于采用订单作业、土地托管、农活托管等,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得以顺利应用,可有效的解决机具作业效率低、作业标准不统一、地块过小、农机大户收入低下等制约因素,机械化大生产与小规模经营的矛盾得以解决。通过农机科技示范园建设,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去除影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各种外界阻力,为顺利推行保护性耕技术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土地和机械化作业的整合与集成,有效地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市场化推广,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机合作社和农民收入,推动定陶县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种植模式及机具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是关键。目前农村土地大多数还是以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为主,与大型保护性耕作种植机械的推广使用存在矛盾。农户土地规模小,地块零散、作物品种及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机手收入,从保护性耕作中获得效益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二)农民认识程度。要改变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比如土地翻耕,有利于灭草、杀虫、保地温等优势)使基层干部和农民完全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下大力气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从而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信心。由于此项技术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让农民获取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有利于本项技术的推广工作。
 
  (三)项目连续性。传统观念和耕作习惯影响了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农民对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意义、好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农民在没有看到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农民对新型耕作方式的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农业生产所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多,实施保护性耕作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经济效益,需要做长期投入,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全面推广,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过后,要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并稳步发展,需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保护性耕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项目资金中应适当提高宣传普及和技术培训的投入比例。同时在制定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时,适当提高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的补贴比例。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培训。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普及活动,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县乡农机技术人员开展进村入户培训工程,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义、重要性、农艺措施、田间管理、增产机理、农机具操作与维修。
 
  2、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多部门协作。农机农艺技术结合,有效解决玉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作物出苗既高产稳产问题;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农田水封利用率,节约灌溉用水;利用机械化免耕技术,实现省工、省力、省时和节约费用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等多部门和农作物栽培、土肥、种子、植保等多个技术领域,关系到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各个环节。要组织农机和农艺专家从品种、栽培制度、植保、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深入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技术模式。
 
  3、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建设关键有两大方面:一是让农户看的见实惠,觉得没有风险或风险小,他才会自觉采用新技术。二是保证机手的效益,由于目前保护性耕作地块不连片,作业费时,加之目前免耕播种机性能不完善,很难保证机手利益。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和壮大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同时,进一步组织好小麦跨区作业和玉米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
 
  4、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鼓励支持农民购买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积极争取农业扶贫开发、高产优质粮田建设和财政支农等项目资金,为推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物资支撑和资金保障。(邵珠山 王玉霞 高英)

新闻来源地址:

手机看农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