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雄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在金都招远的田野上纵横驰骋,无情地吞噬着一行行玉米,沉甸甸的棒子“爬”进了机器的储存仓。粮食满仓以后,收获机在地头边一靠,丰收的果实如水银泄地般从储存仓倾泻而出……
没有了手掰和镰割的艰辛,看着“不劳而获”的“机械粮”,种了将近40年地的招远农民王民田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从春的耕耘,到秋的收获,农业机械替代了田间的一切人工劳作,历经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弯腰种地的历史正在走向终结,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颠覆。
望着双手逐渐褪去的茧子,遥想当年手掰镰割忙碌一年“累折腰”打下辛苦的“汗水米”,“靠力气种田”是王民田那一代农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一点一点的刨地,一个坑一个坑的点种,一刀一刀的收割,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整日与泥土为伍,和田野作伴,一年四季“忙断肠”。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冒着凛冽的寒风,躬身而作累弯了腰,收获的每一粒粮食都浸染着农民辛勤的汗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真实描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中国农民打下辛苦“汗水米”的结晶。
从“汗水米”到“机械粮”,同样是“土里刨食”,然而中国农民种地的宿命却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锄头、镰刀等传统农具被扔到了猪圈旁,锈迹斑斑;家家户户盖起了库棚,联合收获机、拖拉机、深松机、免耕播种机等现代农机具走进了千家万户,肥沃的土地在现代农机的精心耕耘下焕发出新的青春。粮食增产了,农民增收了,现代农业步入了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历史沉淀底蕴,发展引领未来。从“汗水米”到“机械粮”的变迁,书写了农民生活的沧桑巨变,浓缩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农机化事业的腾飞!(杨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