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肥东县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和要求,严格执行农机购置补贴各项规定,精心组织,规范实施,阳光操作。截至2012年10月底,该县共落实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453.17万元,其中中央购机补贴资金5160.4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3696余台,3083户农民受益,拉动社会投资约2.12亿元,农机补贴的实施,真正惠农惠民,引领农机化实现了新跨越。
农机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以及补贴资金的不断加大,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机化发展,农机化投入的不断加大,促使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机装备总量得到快速增加,农机装备结构明显改善。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9.17万千瓦,较2004年增长27.83%。同时,通过机具选型和补贴品目确定,促进了大中型机械、复式作业机械等先进适用农机具的推广和应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单一性能机具多、复式作业机具少,低档机械多、高性能先进适用机械少的现状。2005年至今,肥东县共补贴大中型拖拉机1089台、联合收割机1207台、水稻插秧机214台,保有量分别达到1251台、1295台和212台,比2004年底(大中型拖拉机103台,联合收割机176台,水稻插秧机3台)分别增长1115%、6358%和6967%。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关键作业环节农机具都取得了持续增长,新技术和新机具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并逐年加大补贴资金量,农民群众购买能力以及购买欲望不断增强,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农民群众选择使用农机开展农业生产,使农机化作业水平得到较大提升。2011年,全县实施机械耕作的耕地面积137.57千公顷,比2004年增长29.97%,年均增长4.14%;实施机械播种面积2.66千公顷,比2004年增长166%,特别是2012年,水稻机插取得历史性进展,面积达到10万亩。实施机械化收获面积80.2千公顷,比2004年提高111.6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95%。其中小麦、水稻收获基本实现机械化,农田耕作基本实现“以机代牛”,水稻机插、油菜机收、秸秆粉碎还田等取得重大突破,小麦、油菜机播正示范推广。该县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主要依赖人畜力为主向以农机为主转变,特别是一些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广泛应用,使得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快。
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全县农机拥有量快速增长,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县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总数达到63534个,其中农机化专业合作组织10个,农机化专业协会2个,农机固定资产在30万元以上、年作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38户,农机专业户8765个;农机服务经营收入达到6.12亿元,而2004年仅1.25亿元,经营收入增加4.87亿元,增幅达3.9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广泛利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复杂环境气候等因素带来的农业生产困境。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2011年,该县农业连续8年获得丰收,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72.3万吨,比2004年增长16.24%。自2005年开始,该县开始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这项惠民政策的刺激与引导下,农机装备结构、农机数量以及农机从业人数等得到明显改善和增长,使农业机械开始走上农业生产前沿,农业生产抗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机的大效率、大强度,使农业即使在灾害气候环境下,依然可以连续获得丰收,特别是农机跨区作业、对口支援等农业机械科学调度,全力抢收、抢种,使“三夏”、“三秋”作业时间明显缩短,比以前缩短10天以上。
肥东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8年来,确实对农业生产以及农机化各项工作起取了重大作用,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农民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巨大农机消费市场,在有效拉动全县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民群众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作用。(王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