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吉峰农机的短期业绩下滑
(朱礼好)
最近,有行业外媒体煞有介事地盯上了吉峰农机的短期业绩,称“吉峰农机刚刚发布的三季报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公司净利润约3517.67万元-4690.22万元,同比下降20%-40%。较之半年报的24.07%,降幅再次深度下行。此前三年,吉峰农机成绩单就已明显一年不如一年。其净利增幅从2009年的81.84%,到2010年的32.22%,再到2011年的5.97%,似乎从上市之日起,这家有着‘苏宁第二’连锁概念的高成长农机流通公司就已迎来业绩增长拐点。”
在我看来,这种评论有些耸人听闻,有些信息甚至是有些媒体人一贯地“标新”所致。在我的眼里,吉峰农机业绩短暂下滑恰恰反映出吉峰农机提高公司运营质量、打造长期可持续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
一、这是行业发展的正常波动所致。
任何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波动。受全球经济发展和外围局面的影响,国内机械制造行业今年以来形势都比较严峻,但农机行业相对来说是最好的,民众和股民不应对此失却信心。有前7个月的数据为证: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机行业在前7个月中表现最佳,营收和利润增速均居13个机械制造子行业首位。除工程机械、内燃机行业外,机械工业多数行业生产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同比增长在14%以上的分别是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石化通用和机械基础件等四个行业,农机行业生产增速仍为各行业之首,同比增长17.25%。主营业务收入方面,13个行业中11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同比实现增长,累计同比增长最快的3个行业为农业机械行业、石化通用行业和仪器仪表行业,增速分别为15.8%、14.6和14.58%;累计同比下降的两个行业为工程机械行业和内燃机行业,同比分别下降3.34%和0.13%。利润总额方面,在13个行业中6个行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正增长,其中农机行业、石化通用行业和汽车行业增长最快,分别为12.94%、10.59%和10.26%,7个行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下降,其中内燃机和工程机械两个行业下降最快,分别为-22.79%和-20.63%。
同时,多重因素仍然保证了农机行业的良好预期。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奖仪式上的答辞中说:“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农业部长韩长赋也在近日坚定地发声: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这说明,国家的决策层对于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头脑异常清醒。农业靠什么来装备?靠现代农业,靠农业机械化!试想想,现在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回家从事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今年9月份,国家在原来200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再追加15亿元,足见国家对农业机械行业的重视程度。
综上,我可以说,即使对中国的任何机械装备行业失却信心,也不可对农业机械行业失却信心。民以食为天,极为浅显却至深的道理!
二、这是企业的主动战略转型调整所致。
正如上文提到的文章中说的到“耐人寻味的是,该公司的营收规模却在上市后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1年底,三年年均14.44亿元的增长,绝大多数创业板公司只能望其项背。而堆砌这一数字的农机连锁门店更由上市当年的681家(含直营店和加盟店)猛增至2616家,扩张速度令人为之侧目。”
我们要知道,农业机械行业是规模经济产业。流通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代表了我国农机流通行业的进步和发展走向。事实已经证明,农机行业只有规模足够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才能使中国农机企业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所以,需要鼓励并支持我国农机企业实行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机行业集中度。按照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的设想,当流通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你死我活的恶性杀价竞争,从而提高利润空间。而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完善,吉峰农机也将更多受惠于政策福利效应,企业垫资、资金周转的不利因素将逐渐得到缓解。因此,目前吉峰农机短期的业绩下滑,其背后恰恰反映了吉峰农机管理层为着眼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正在进行的科学布局。
此外,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汽车还是农机行业,都要走向由单纯的卖产品到卖服务甚至到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路径。企业的竞争力、赢利能力也更多表现在售后服务领域。而从目前国内的农机流通企业来看,吉峰农机最有能力、最有优势为用户提供较完整的解决方案,其目前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是目前农机市场最为奇缺的,也是最迎合广大机手的需求的。因此,对于吉峰农机“转型”所引致的“阵痛”(某文中用语),股民有必要有一定的耐心进行观察。退一步说,吉峰目前的表现远胜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创业板公司。
当然,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扩张的速度要适当,不能操之过急。农机行业的资深企业家王金富说过,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速度太快了不行,太慢了也不行。吉峰农机需要做的是,在抢抓外围机遇的过程中,注重规模扩张与掌控力、驾驶力的平衡,既注重门店数量更注重发展质量。
吉峰农机在三季度业绩预报中说的几条原因:一是因工程机械板块却由于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因素冲击下,全行业持续低迷,市场继续呈整体下滑态势(本文前面已经给出数字);二是与上年同期相比子公司门店数量增加,员工人数增长,公司薪酬、差旅和办公等经营管理性费用支出均较上年同期增加,同时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仍保持较高市场水平,导致报告期内融资性财务费用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三是梯级控股投资结构致使少数股东权益比重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归属本公司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摊薄。”我老朱认为这几条说明是诚肯的、透明的、得当的。股民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因为市场(门店)整合的前期肯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显然是导致公司现金流从紧和利润率摊薄的主因。因此,即使眼下的吉峰农机的季报业绩没那么亮丽,但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应当对公司充满较强的信心。
吉峰农机董事长王新明是一个极具忧患意识的企业领导人。我老朱曾在一篇《王新明的七张侧影》的文章中说过,作为董事长,王新明注重战略布局,规避企业发展风险。近年来吉峰农机经营业务不断向低速汽车和工程机械方向拓展,这是与农机“同门”的城乡机电产品。王新明认为吉峰农机的长处在于了解农村市场,在市场战略方面,加大布局“两北”市场,同时在大本营四川则坚持网点下沉,深入终端。据了解,目前工程机械和农用车辆业务已经占到吉峰农机的小一半了。提前布局的吉峰农机已经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即使行业或政策有重大变化,也能抵御。另外,据我自己得到的“内部消息”,当有的吉峰农机高管在解禁期后小幅套现,王新明还对他们提出了“批评”他们,质问他们“难道对我们公司缺乏信心?”王新明告诫他们说可以适当改善下生活,但不要套多――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一方面王新明对自己的团队、对自己有着很强的约束力;二是表明王新明本人对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
世上没有绝对完善的事物,和人一样,任何一家企业都非无懈可击。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你要说他没有短板都是不可能的。局中人和局外人所要注重的,是尽管准确、客观、冷静地看待一家公司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