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苏鲁两省三市九个县市区交汇处,辖15个乡镇街道,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542个行政村居,70万人,总面积1780平方公里。因地处湖区、矿区,全县拥有耕地面积42.12万亩。玉米是我县的第二大作物,常年播种面积27万亩,居秋季作物之首,在微山县粮食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解决玉米收获的机械化问题,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生产的急切需要,更是全面提升微山县农机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情况
1、发展现状
近年来,微山县把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摆在农机化工作的突出位置,积极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给予购置玉米收获机优先扶持的鼓励政策,引导农民加大对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投资力度,探索建立一种以国家财政补贴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以社会资助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长效投入机制。广大农民购置、使用玉米生产机械的积极性高涨,玉米生产机械化得到了长足发展,机械保有量持续上升,今年全县玉米机收面积26.9万亩,机收率达到88%,较之往年有了显著提高。
2、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土地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微山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分割过于细碎,种植品种不同,有的还不连片,不便于规模化作业,无形中制约了大型玉米收获机械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快速发展。
二是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微山县为一年两作种植模式,由于种植密度高,玉米穗大、结穗点高、茎秆粗壮高大,现有机具性能仍不太稳定,不适应高产垄作玉米的机械化收获。
三是玉米收获机械不太成熟。从前几年引进推广的几种机型看,玉米联合收获机普遍存在产品稳定性差、可靠性不高、作业质量低的问题,机具质量和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机具投资回收期长。农民购买一台自走式联合玉米收获机需花8万元左右,由于玉米的收获期较短,在当地作业只有10多天,在不能够跨区作业的情况下,机具利用率低,投资回收期过长,直接影响农民的购机热情。
3、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明确推广方向,从培育市场入手。由于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短腿”问题,导致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迟缓,成为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为了让农民认识和接受玉米收获机械,把种粮大户做为应用玉米机收的主攻点,积极培育玉米机收市场。
二是把握机遇,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提高补贴比例,引导农民购置收获机具。同时,对实施玉米联合收获同时秸秆粉碎还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作业补助,调动农机户和农户参与、使用玉米机械收获的积极性。
三是围绕机手增收,搞好跨区作业。把跨区作业作为增加玉米联合收获后劲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门路。
四是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大力扶持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鼓励机械、技术、资本和服务组织联合,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不断创新农机经营服务机制,加快全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二、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今后应把玉米联合收获机械的示范和推广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加大购机补助比例和实行作业补助等措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具的积极性,推动玉米机收的快速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机型。针对玉米种植习惯和种植的主导品种,积极引进示范,尽快选择定型一批适合当地玉米机收的主导机型。对一些基本成熟、性能可靠的机型,积极示范,大胆引进,鼓励农民购买。对一些技术性能不稳定的机具,只进行试验示范作业,不推荐农民购买。尽量减少农民群众购买新机具的风险。在机型配备上,要本着自走式与背负式、大中小型多种机型并举的原则。
三是提高玉米种植行距标准化程度。要正确引导玉米种植方式,鼓励农民实行宽垄密植、标准化行距种植,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以适应主流玉米收获机具的作业,方便玉米收获机大范围跨区作业的要求。逐步形成农机农艺协调配合的技术体系。
四是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行区域化种植,尽量在同一地块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积极引导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托管、土地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模式,利用机械化生产手段,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为机械化生产特别是高效率的大型机械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微山农机局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