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化教育培训10年回顾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回顾过去10年,我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要求,坚持育人为本,认真实施“科教兴机”战略,积极争取扶持政策,改善基础条件,创新培训形式,完善管理制度,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全市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完善。十年来,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在改革中创新,在求实中发展,逐步形成了五区一市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农机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机化教育培训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所省级规范化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总占地面积达37亩,建筑面积6880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180平方米,办公用房1016平方米,学员宿舍919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1146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额1630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158万元;教职员工总人数40人,持证教师37人,年培训能力达5万余人次,为农机化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农机化教育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农机部门充分发挥农机化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果。2003年至今,共培训各类农机化人员近30万人次,其中阳光工程农机培训37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120余人,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技术培训12300余人,全面提升了全市农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三、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了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活动。一是加强了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农民正确使用农机具,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二是加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培训,开展了水稻机插、玉米机收、马铃薯机收、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三是围绕农机具维护保养,加强了对维修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开展,指导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做好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工作。四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在培训农机化技术知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拓宽了农机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经常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给农民公开信等渠道,采取课堂讲解、现场演示、培训班、送农机科技下乡等形式,把农机使用和保养的相关知识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他们学习应用农机化技术知识的热情。
四、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稳步提升。各级农机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农机化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和教材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2003年至今,全市农机培训资金投入530余万元,培训机构建设资金投入284万元。一是加强设施条件建设。各培训机构结合农机化培训的需求,严格按照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要求,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加强培训机构基础建设,增加教学设备,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手段,培训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持证农机教师37人,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179人,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实际,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加强培训教材建设。各培训机构严格按照要求,统一使用部、省统编教材。同时,根据培训需要,按照作业季节,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制作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图文并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时满足广大农民机手和培训教师的需求。
五、农机化教育培训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为加强管理、完善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制度,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各项管理制度。一是检查制度。为加强对全市农机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市农机部门对教学过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培训质量。二是教学人员的年度考核制度。为进一步规范拖拉机驾驶培训工作,使其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市农机部门严格按照《山东省拖拉机驾驶培训教学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坚持对教学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合格者留用,不合格者将取消其教学资格。三是严格考试制度。各培训机构始终坚持严格的考试程序,新训驾驶学员完成规定课时并考核合格后,其培训记录须经市农机部门审核盖章后方能申请拖拉机驾驶证的考试。四是实行了新训驾驶员计划审批制度。我们严格按照《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对新训驾驶员实行期前计划审批制度,从而保证了教学的计划性和规范性。五是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员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为农机驾驶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六、农机化教育培训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农机化教育培训行动,使各级农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法律意识进一步加强,惠农政策理解的更深更透,为服务“三农”和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操作人员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农机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操作技能、维修常识和安全操作规程,使机械操作能在安全、高效、低耗的状态下实现安全生产。通过对新购机农民培训,能使他们买得起、用得好、实现发家致富的目的,以便更好带动周围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成为当代新型农民,使农业机械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
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机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机化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机化跨越式发展总体目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农机化人才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加快推进全市农机化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和良好的工作状态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赵长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