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秋”农机化生产专刊【第十期】

作者:安徽农机化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合肥市“三秋”机械化生产突出抓薄弱环节

    目前,该市已完成水稻机收面积338万亩,机收率达93.5%,油菜机械化播种面积13.6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87%,小麦机械化播种面积28.8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8.5%。为切实做好“三秋”农机化生产工作,该市各级农机部门精心组织开展了“农机会战三秋”活动,突出抓好油菜种植、小麦机播等薄弱环节机械化作业。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秋种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主动与农业、农技部门联系,成立农机农艺结合领导组和专家组,加强与农技部门的紧密配合,探索适应当地的油菜生产和稻茬麦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模式,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升油菜和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应用水平。
 
    二、坚持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对农民购置油菜和小麦生产所需要的生产机械优先补贴,确保在秋种生产中发挥作用。二是将农机新技术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范畴,解决农民培训费用。三是争取项目支撑,全市5个县(市)为部、省级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为油菜种植机械化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坚持培训先行。各地积极聘请一些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农机、农艺专家进行油菜和小麦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使农机手真正掌握机械化播种的、作业规程、技术要点,提高农机手播种作业的操作水平。并采取阵地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引导广大农民和机手自觉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据统计,全市共举办培训班30次,培训人员2340人。
 
    四、坚持示范带动。各地依托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广泛建立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试验示范点,按照建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的原则,通过示范作业、对比试验,引导示范点周围的农民跟着干,充分发挥示范点的样板作用。秋种以来,全市共建立示范点25个,召开现场会5次,观摩人数达到2000多人。
 
    五、坚持发展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市场,引导农民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通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农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二是组织农机推广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按照“工作到户、服务到机、指导到田”的要求,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为农民应用机械化技术做好技术服务。
 
    六、坚持营造良好环境。“三秋”期间,各地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农机化工作的新闻宣传力度,对农机跨区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的宣传报道,为跨区作业和农机化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新闻来源地址:

热门农机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