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是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旱作区农业抗旱保墒、作物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栽培技术。对扭转宁夏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被动局面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示范推广面积逐年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宁夏中南部地区地膜种植面积已达162万亩。
起地膜覆盖种植老百姓都说好,但残膜回收成了他们的一大心病。
目前,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膜是聚烯烃类塑料薄膜,主要成份是聚氯乙烯和聚乙烯,这类农膜以其质轻、透光、保温、保墒性能好被广泛使用,但是其在自然环境中需上百年时间才能完全分解,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物质,对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幼苗生长均有损害作用。
残膜遗留在土壤中,不但抑制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土壤肥力,还会形成塑膜隔离层,破坏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结构,使土壤的通气性、蓄水性变差,导致作物难发芽出苗,根系难下扎。在对土壤机械化耕作时,非常容易缠绕在犁头、耙齿、旋耕机刀头和中耕机杆齿上,极不利于土壤翻耕,导致土壤耕性变差。大风刮过后,吹的田间、树梢,到处都挂着残膜碎片,有些地方还将残膜焚烧,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更重要的是地膜碎片常常会随农作物秸秆进入农家,成为牲畜的“食物”,牛、羊等牲畜误食残膜碎片后,导致肠胃功能失调,严重时甚至引起牲畜厌食和进食困难,在农村时常有导致牲畜误食残膜碎片死亡的事件发生。
多年来,宁夏残膜回收主要依靠人工捡拾或放火焚烧,不但费工、费时、捡拾不彻底,而且对环境污染很大。自治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针对这种状况和农民实际需求,根据宁夏不同种植模式和铺膜方式,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开展了机具引进、联合生产厂家研制,以及试验示范推广和机手培训等工作。
今年,自治区农机化技术推广站进一步加大了对这项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争取到自治区财政残膜机械化回收与残膜造粒加工再利用项目资金支持,在宁夏中南部等6个县区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将引进的24台不同类型残膜回收机全部发放到各项目点,结合项目地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根据不同种植作物和种植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残膜机械化回收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同心县张家塬犁花嘴村是自治区残膜机械化回收项目试验示范点之一,地膜种植玉米1万多亩,过去玉米收获后的残膜都是采用人工捡拾或是放火焚烧。项目计划示范推广面积3000亩,占当地覆膜面积的30%左右。机械化残膜回收与残膜造粒再利用有效地改变了当地老百姓残膜回收难、收回的残膜没法处理、老百姓不愿意收的局面。
在同心县张家塬梨花村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试验示范现场,马大爷高兴地说“去年我家的20亩残膜,我和老伴陆续捡了2个月才收完,可把人害苦了,这下有了残膜回收机,收的也干净,可解决了我的一块心病,就是花点钱也愿意用机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