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农业机械的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2004年至今,中央财政对农业机械装备项目和购机补贴的财政支持,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异常迅猛,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饱和状态。但是,在农业机械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高,农机作业单一,质量较差,不能适应农艺的要求,有的耕作方法造成肥料流失,由于种植耕作方法不能按照农艺的要求,使优良品种不能发挥最大化的优势,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
一、小麦种植农机与农艺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我省是小麦主产区,土地肥沃,粮食主产小麦、大豆、玉米,但是多少年来小麦种植方法都属于粗放型。特别是近年来大型拖拉机的快速发展,农民种植小麦时多采取旋耕机整地。即秋季收获后,把化肥撒在地面上,旋上一遍到二遍就播种,其结果造成旋耕后的土壤虚而不实,遇旱天跑墒,化肥流失严重,化肥利用率不到30%。因旋耕后不能形成上虚下实的土层结构,很容易造成脱苗断垄的现象,影响了小麦的产量,优良品种也达不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2、由于农机作业与农艺不适应,造成良种和化肥的浪费。实施“两深一精”种植技术,虽然推广了许多年,但事实上是推而不广,力度不够大。由于整地的质量差,农民仍采用保守方式下种,即使使用优良品种,也按15kg-20 kg播种,化肥每亩施量:氮肥40-50kg,复合肥50kg左右。施肥量增大,主要是化肥流失严重。造成投资成本加大,严重污染环境。
3、小麦田间管理机械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小麦每个生长阶段的要求,如需要冬灌、追肥、浇灌浆水不能适时适施到位,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二、玉米种植、收获作业与农艺要求不相适应
玉米是饲料、工业、制药生产的主要原料,近年来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与小麦基本相同。但机械化程度与小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费工时。目前种植玉米机械作业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播种难。山东省一般种植夏玉米最合适,生长期短,而产量不比春玉米低多少,小麦收获后播种。目前农村玉米专用播种机少,能准确调整株距的播种机更少。(如果是一般玉米品种株距在26-29cm,缩株增密玉米品种,株距要求在18.5-20cm)即是兼播玉米的播种机,也是条播,出苗后仍需要人工间苗,加上大部分地区要靠天吃饭,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播种,,抢墒时间较紧,不能保证种植时间。所以,当前首先要解决播种难的问题。
2、种植玉米施肥难。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一般需要施两次肥,第一次苗期施肥,第二次抽穗时施肥。现在农民完成这两次施肥比较困难,主要是用手工在每株间挖坑进行。所以急需农机作业来解决玉米施肥难题的问题。
3、玉米收获和秸秆处理方面存在的难题。玉米收获近十多年来,虽然全国有许多生产厂家都在技术方面攻关研究,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质量欠佳,如有的需要对行收割,由于农民种植不规范,就影响了收获质量;有的机械秸秆还田存在着质量问题,有些农民需要利用秸秆作饲料,青贮饲料方面的机械化程度不高,而成本较高。在玉米机械和秸秆利用方面仍需要不断改进创新,在机具质量、创新方面需要加强,才能真正解决农民机收难的问题。
三、目前农业机械与农艺不相适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主要原因谈几点看法:
1、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不连片,地块小,不利于农业机械使用操作。
2、农民种地“精耕细作”的意识淡薄。“种在地,收在天”的思想较严重,“多种两亩田,不如外出打工。
3、政府组织管理缺乏力度,群众自觉性不高。这一点体现在小麦收后秸秆焚烧方面。
4、农业机械作业与农艺不适应,农机与农艺不能紧密融合,农机技术推广 与农技推广,多少年来是各搭各的台,各唱各的戏,懂农机技术的不懂农艺,懂农艺技术的不懂农机。造成两方面技术格格不入。
5、农业机械作业与农艺不适应,与推广、示范、试验少有关,由于经费匮乏,不能“做给农民看,帮助农民办、带着农民干”。
6、目前,优良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农艺要求更高,就需要农业机械耕作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品种种植的农艺要求。我们知道,小麦已经有亩产超800kg的许多新品种;水稻已有亩产超750kg新品种;玉米已有亩产超过1000kg的新品种,这些优质高产品种,种植农艺都有新的要求,都需要新的农业机械作业技术来完成。所以,农机人的工作思路应该不断创新。
四、强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充分认识到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
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农民的体力劳动逐渐被农机作业所代替,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随着农业高产优质良种的推广应用,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解决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培方式不适应的农机作业要求,加快改变农民种植养殖习惯差异,促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因此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用,相互促进,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所以农机农艺融合是农业与农机部门的大事,要摆上重要位置,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建议二、成立农机农艺融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
建议成立农技、农机部门农机农艺融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农艺融合和农机化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方案,确保农机农艺融合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切实在农业综合生产中发挥作用。
建议三、搞好农机专业合作与和农业种养殖合作社对接,抓好试验、示范区建设。
目前县级农机农艺融合,要建立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形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农艺融合组织+农机专业种养殖的合作模式,建立高产攻关田块,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实施良种良法与农机作业相结合,“做给农民看,带看农民干,帮助农民办”,用事实来说服农民,改变不良的种植习惯,同时应加大对农机专业户和农业种养专业户的财政补贴力度,扶持他们推广使用农机新技术,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
建议四、因地制宜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满足农艺的新需求。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推广使用新机具,满足农艺的需求。政府补贴资金上向薄弱环节机械化倾斜,不应该划定地区,限制多少马力、机型、否则将制约农机化全面协调发展,也将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建议五,开展对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新型农民。
县、乡各级农机化、科教、种植业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关键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把课堂设在田间,进行田间教学。向农民机手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化和农艺技术。要把知识和技术真正传授给农民,使农业增产,农民才能增收。(微山农机局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