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工作部署,以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奖(补)为抓手,以加强机械组织调度、优化农机服务为手段,全市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面积达到180万亩,机收秸秆还田率达到80%,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一是领导重视、政策引导、农民群众热情高。玉米机收期间,市、区(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部深入到秋收现场,检查指导秋季农机化生产情况,并明确指出加大推广力度、扩大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面积,缓解秋季防火压力。市、区(市)、乡镇都把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为秋季防火的有效措施,市政府投入900万元用于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奖(补),带动区(市)、多数镇(街)利用各级财政资金对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给予了20—40元不等的补贴。各级农机部门深入开展各项技术服务,通过和农民群众算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经济账、环保账等,引导他们积极应用这项技术。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引导,以及经济、环保账的对比,加之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作业价格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的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民争相用机热。
二是重点补贴、内引外联、农机装备实力提升快。在历年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各级农机部门都把发展大马力、复合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及秸秆还田机作为补贴重点,大力推广、积极发展,今年就补贴发展玉米联合收获机450台,使全市总量突破3000台;同时,充分利用省内外玉米成熟收获的时间差,进一步加大了与外地农机部门的联系和沟通,积极引进了外地玉米收获机800余台,实现了秋收跨区作业东机西调、南征北战,使全市在秋收期间有了较为充足的机力投入作业,为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三是机艺融合、集中推进、机收作业进展快。针对今秋玉米收获期延迟,机收秸秆还田、土地机耕、小麦机播相对集中,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对秋收、秋耕、秋种各项农机化新技术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严格按照农机作业技术规范,深入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深耕—小麦机播“一条龙”作业,做到了成熟一块、机收一块、还田一块、深松深耕一块、化肥深施一块、小麦机播一块,各项作业技术压茬进行,既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又保证了不误农时。由于秸秆粉碎还田后,立即实施深松深耕,还能减轻防火压力。全市农机作业时间集中、作业效率高,各乡镇的玉米机收进度明显加快,整个收获期比去年明显缩短。
四是天气适宜、技术成熟、机收秸秆还田质量好。秋收以来,全市天气以阴、晴为主,未出现因天气原因影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使得农机在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全市玉米收获机械已逐步由原来的背负式向自走式、由小马力向大马力方向发展,其良好的作业性能越来越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大马力、高性能玉米收获机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加之秋收前的技术培训,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作业技术明显提升,玉米机收损失率明显下降,秸秆粉碎还田效果明显好于往年,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五是服务优质、监管到位、机械化秋收工作进展顺利。秋收期间,全市农机管理、技术人员全部深入到秋季农机化生产第一线,调度作业机械,抢修作业机械,开展技术指导,严把作业质量,狠抓安全生产,保障了作业机械高效运转、保障了农机作业质量、保障了农机安全生产;开通了网络、电话、手机短信三个信息平台,及时向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及农机手发布作业信息及天气情况等,引导作业机械有序流动,保障了各地秋收的需求;加强了与有关部门的协作,整个秋收作业市场规范有序,作业价格稳定,油料供应充足,真正发挥了跨区作业和油料供应“绿色通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