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紧紧围绕粮食高产和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广新型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进了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市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可达到78%,比2003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机化节本增效新技术年应用面积达到1200万亩次,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农机化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作用持续增强。
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先后在全市实施了以玉米机收为主要内容的“3626”绿色计划、“玉联工程”、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提升计划”,保护性耕作、小麦精量播种、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等一系列粮食高产高效机械化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现全市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已实现了由小麦生产机械化向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转变。
在全市深入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实现了保护性耕作跨越式发展。现全市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已达7660台;建立部级、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3个;保护性耕作面积比四年前翻了一番,小麦免耕播种覆盖率达到35%,深松整地作业面积66.5万亩。围绕生态农业建设,从2009年开始,引进试验并在全市示范推广了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现全市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率已分别达到98%和80%,有效培肥了地力、减轻了防火压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姜大明省长专门作出了重要批示。
经济作物机械化实现突破。本着“突出特色、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加快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收获及林果植保机械化。在滕州市实施了省级薯类收获创新示范项目,并研制出了适宜的高性能薯类收获、带芽播种等的高性能作业机械。现全市马铃薯播种机已达185台,收获机1277台;滕州市马铃薯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0%。全市花生机播面积稳步增长,播种收获面积超过3万亩,正向花生收获机械化转变。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势头强劲,水稻机插率近50%,水稻机收率达到78%。
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化稳步推进。在抓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同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积极推广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等先进、实用机械及技术。全市设施农业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年节水灌溉作业能力达到150余万亩次,农机运输作业量1.3亿吨公里,农田基本建设作业量933万立方米,机械化农产品初加工16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