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村里人·村里事郑富强的事业

作者:晋城新闻网 太行日报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1日

    30岁的郑富强是沁水县张村乡堡头村人,2004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我市组织部门聘为“大学生村官”。后来,他根据我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于2010年10月在该村投资建厂房、购机具,把周边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建成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张村乡与龙港镇、土沃乡以及阳城县的次营镇、固隆乡等地相邻,这片地区播种玉米多达8万余亩。当初,郑富强在创建合作社的时候就是看上了这个大市场。“我市对玉米机收作业是有补贴的,每亩30元,目的就是推进机械作业,减轻农民负担。”他说,这样算来,每亩机收玉米收费55元,若以每户4亩算,实际支出220元。4亩玉米地,机收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张村乡板桥村的一片丘陵地带,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往玉米田。入田的路只有一米多宽,但收割机的宽度是两米,遇到急弯,农机手就得拿出镢头把路面刨宽,谨慎操作,多次调整方向才能通行,不足百米的路程,花了十几分钟。

    “山区路窄不畅、地块又小,机具进出难,很难进行连片作业,这就导致费用高、效率低。”郑富强说。但是,收割机开始作业后,一股“爽劲”就会涌上心头。机械一次吞进四行玉米,一个个生长饱满的玉米棒迅速被传送到机械后面的车厢里。此时,玉米秆随即被粉碎,均匀地平铺在地里。这块地的主人笑嘻嘻地说,长年在外从事运输业,几乎没时间侍弄庄稼,犁、旋、耙、播、收等全是机械作业,两亩玉米20来分钟就收完了。“打工一天至少收入100元,两者相比还是机收省钱。”旁边看收割的一位中年妇女问郑富强,能不能留个电话?郑富强立即掏出便民服务卡,指着上面十多个服务项目说:“有电话,有价格,还有联系人,随时上门服务。”郑富强欣慰地说,预计今年能收割近万亩,服务范围有四十多个行政村和六百多家农户。
        (记者 李斌)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