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招远市泉山办事处张石埠村头等公交车时,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约3-4亩的农田正在播种小麦,这块南北走向的土地是村民郭庆达的,东边今年种的是花生,收拾的很平整,没有一棵杂草和花生藤蔓;西边夏粮是小麦,秋季是玉米,由于采用联合收获,未腐烂的小麦秸秆都已经变黑,长的还有接近20公分,打碎的玉米秸秆撒在地里,有2-3公分厚。地里土壤墒情不错,老郭没有破坏地表,就请人用免耕播种机全部种上了小麦。
如今一个月过去了,两种土地上的小麦长势如何?
再次等公交车时,笔者进行了查看。经过昨天的一场较强降雨,从外表看,西边保护性耕作的地里有点杂乱,秸秆横七竖八的,小麦苗分布也不是很整齐,行宽明显较大,这大概是种子在下落过程中被秸秆碰散造成的。而没有秸秆的东边,土壤细腻平整,麦行整齐均匀。虽然施了底肥,小麦长势都不错,保护性耕作的小麦颜色还是明显的深,也显得浓厚。
走进地里,可以明显感觉土质不同,东边的土地粘滞,踩在鞋上不容易甩掉,有一种陷进去的感觉;而西边的土虽然也很粘,但踩在脚上感觉一层一层的,很容易甩掉,成一块块片状,这是秸秆在作怪,使土壤松散,利于植物根系发育。
随手拔起几株小麦,明显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的小麦根系发育较好,白色须根数量多,长度大,由于种植分散,铺地明显,分蘖多。虽然只是随手一拔,不是科学实验,没有具体数据,但保护性耕作小麦的优势明显。
一块土地,两种种植方法,对比明显,这再次验证了保护性耕作的好处。(杨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