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清浦农机化事业

作者:淮安新闻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淮安新闻网讯 近年来,清浦区农机局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己任,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应用为重点,以农机科技创新和合作组织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清浦农机装备水平、科技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和农机管理法治化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目前,全区农机装备总值达1.7亿元,农机总动力达17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8%,农业生产迈进了以机械化为主导的崭新时代。

    农机队伍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结合“阳光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机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不断增强农机手业务素质和创业致富本领,为发展高效农机、装备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每年免费培训农机手近千人次,全区有118名农机手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联合颁发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城南乡张强兵、盐河镇张海波分别被表彰为省优秀拖拉机驾驶员、省明星农机大户。2012年,清浦区对获得全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初、中、高级证书的,分别给予每人600元、1000元、1200元的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农机手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有了新提高

    强力推进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坚持宣传与引导、扶持与奖励、硬件与软件、规模与效能、品牌与形象五个结合,全区农机合作组织呈现出快速发展、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区农机合作社总数达24个。其中全国示范社1个、省“五好”示范社1个、省“三星”级以上合作社5个。积极鼓励农机合作社担当“土地保姆”,实行“订单作业”,推进“企社共建”,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数和作业面积分别占全区总农户数和作业面积的70%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工作获市政府表彰。精心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依托农机合作社,按照农机手自愿原则,组建跨区作业队,免费发放跨区作业证和“双优”加油卡,通过信息引导和技术指导,增强跨区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机具维修和调试保养,保证跨区作业机具保持最佳技术状态,发挥最大工作效能。全区每年组织800多台次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年创收3000多万元。

    示范基地品牌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取得明显成效。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拥有省内最大的工厂化基质育秧基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给予重点报道。《水稻育秧基质及配套育秧技术推广》获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成为近十年来全市农机科技推广系统获得的最高荣誉。2012年,全区水稻机插率达78.1%,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5%,成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县(区)。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被批准为全省首批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设施蔬菜装备示范园被批准为全市特色农机示范基地,小麦机条播技术推广被淮安电视台《魅力乡村》栏目重点报道。

    稻麦秸秆多元化利用实现新突破

    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依托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积极推广以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固化成型利用为主,秸秆编制草帘、捡拾打捆、秸秆气化、培植蘑菇等其他多种利用形式为辅的“2+X”利用模式,全区拥有10条秸秆固化利用生产线,夏、秋两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分别在90%、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均在95%以上,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区),为清浦天更蓝、水更清、居民生活更幸福做出了农机人应有的贡献。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特色做法分别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机化导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平安建设法治化水平得到新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区、乡、村、组四级农机安全监管网络,积极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八进”活动,即进农户、进田头、进学校、进集市、进社区、进企业、进合作社、进设施农业基地,不断强化农业机械牌证管理,严把培训关、考试关、检审关、发证关、保险关,依法打击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载人载客、未检验作业等违法行为。几年来,全区未发生一起农机安全事故,实现了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全覆盖,其经验做法分别被《中国农机监理》、《农机市场》、《江苏农机化》等刊物宣传报道。(王教利)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