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汾市尧都区城隍村,有一块18亩大小的旱耕地一直让外界所神秘。20年来,这块地从没有开垦过,每到种小麦时不翻、不耕就开始播种,而收获时竟然总是比传统耕作的土地多打一二百斤的粮食。对于这一奇迹,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农民老汉都不能理解,而创造并见证这个奇迹的农机工作者古润生却说,只要功课做足了,这些自然在情理之中。请听录音专稿:《亚洲保护性耕作第一地的守护者》。
9月中旬,对临汾市尧都区城隍村来说正是农闲的时候,在一片片的旱耕地里,记者看到的是夏收后残留的麦秸秆和20多公分高的麦茬。尧都区农机局总工程师古润生带着记者来到他的那块18亩试验田里,指着明显不同的两块土地说,地表没有秸秆,土壤呈黄色的是用传统耕作方法种过的耕地,另一边就是20年没有开垦、没有翻耕的保护性耕地,
(录音:从这开始这边是传统的,你看这边土壤的颜色,和这边比一下,根本不一样,扒开就是黑的,差的很厉害,这是黄的,这是黑的,为啥说这是第一地,中国的保护性耕作就是起源于这,)
听着古润生的介绍,记者扒开覆盖在地表厚厚的麦秸秆,下面的土壤不仅颜色发黑,而且松软潮湿,手指轻轻往下一戳,就能探入近十厘米,继续往深挖,居然还发现了一条蚯蚓。根据工作人员的测定、记录,实行保护性耕作20年来,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20年前的0.9%增加到现在的1.9%,每平方米蚯蚓数由三到五条增加到30多条,了解土地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变化就好比把一块普通的旱耕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今年试验田小麦亩产量达到700斤,连续20年实现稳产增产。但是20年前这项技术刚开始推广时,却没有一个老百姓相信:不耕作的土地会有这样好的收成。
(录音:很多老农笑我们,你懒的连种地都不愿意耕地了,你们还想干什么,不耕地、不翻地、不坝地就想播种小麦了,绝对不可能,咱们铁丝网旁边那块地,他当时就根本不相信咱们,结果连续两年三年他都没有这边的产量高,最后他不得不服了,)
俗话说眼见为实,随着试验田连年的小麦增产,周围的村民不得不信服了,而最让他们震惊,并下定决心跟着古润生一起搞保护性耕作的却是1995年的一次暴雨和2000年的一场大旱,当时吃惊的一幕至今让城隍村村民景希森记忆犹新,
(录音:,95年降了一次暴雨,一个小时降了85毫米,咱那试验田上面的梯田全滚了,全冲坏了,人家试验田里水汪汪的一片,人家把水保住了,很明显,其他地全冲垮了,那一次对老百姓震惊很大,再一个就是2000年的大旱,那年旱的特别厉害,全年降雨量300毫米,一亩地产量就是几十斤,七八十斤,人家试验田还打三百来斤,就把你震惊了,唉,震惊了,村里的老百姓也觉的挺好)
从1996年开始,为了让更多的农民知道、了解进而推行保护性耕作,古润生先后去到40多个村庄,给老百姓讲课作培训,田间地头搞试验,开发试验田,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这项革命性耕作带来的好处。最初时一辆自行车,每天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古润生一年要跑50多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到2002年,保护性耕作在尧都区已发展到数万亩,而且连年稳产增产,这不仅老百姓震惊了,国家农业部、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都没想象到。
(录音:农业部科技司、中国科学院的好多院士来这考察,看这块地到底怎么样,很多专家包括农学专家很吃惊,十年不翻不耕小麦还能成这个样子,他们没见过所以他们很吃惊,农业部就决定在山西召开保护性耕作现场会。)
现场会之后,这项技术在全国推广开来,相关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达到8000万亩,其中我省1108万亩,仅此一项累计增产粮食35亿公斤,节约生产成本20多亿元,为农民增收80多亿元。
20年过去了,古润生的18亩试验田从贫瘠的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黑土地,甚至被农业专家誉为亚洲保护性耕作第一地,而他自己,30年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0年前的高级工程师,现在仍是基层的一名副科级农机工作者,有人说他亏了,可古润生却说,为农民办事,他今生无悔。
(录音:我就是一个农机科技工作者,这就是我的责任,我就应该干,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其他没什么特别自豪的,原来我也没想到我要干20年,也没说要在全国全亚洲领第一,我只想做好我眼前的事,做好就行了。)信息来源:山西视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