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农机推广站发布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环节的监测报告(二)

作者: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4日

    ---------------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显著的抗倒伏能力

    在我市已经确定的三种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中,宽窄行交替休闲大垄双行模式,因其合理的通风透光条件和预留风道(宽行),在今年的风灾中显现了较好效果。

    今年热带风暴“布拉万”过境,我市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并伴随6-7级的大风的情况下,采用大垄双行的保护性耕作地块充分体现出这一种植模式在抵抗风灾上的优势,同其它种植模式相比,倒伏相对比较低,而在以往风灾较小的年份,这一比较还将更为明显。

    根据我站在双阳区奢岭镇团结3社的保护性耕作抗倒伏对比调查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模式倒伏率小于50%,而常规均垄模式基本全部倒伏;在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的调查显示,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模式倒伏率10%,常规均垄模式倒伏率为80%。之所以在倒伏率上产生差异,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采取免耕播种技术,就是在播种前不进行整地,直接播种。由于播种前不动土,播种时动土少,使种子与实土接触,玉米生长时根系扎得实,扎得牢;而正常播种的玉米,由于播种前需要进行灭茬、旋耕、起垄等,播种后还要进行铲趟培土,使耕层变得松软,根系扎得不牢,当遇到大风再加上雨水的浸泡,垄土壤松散倒伏是必然的。

    大面积的倒伏无疑给收获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不同程度造成减产,据在榆树市五棵树镇调查,倒伏的比不倒伏的减产幅度在10%以上。由于现有的玉米收获机相当一部分机型在收获倒伏倾角低于40°左右的玉米秆时存在一些技术障碍,损失率加大,需要人工捡拾;而采用人工收获,且不说农忙时节劳动力价格上涨,单就工作强度而言,比倒伏率低和不倒伏的地块繁重。高倒伏率所造成的收获环节成本增加,使不少农户大面积的倒伏无疑给收获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不同程度造成减产,据在榆树市五棵树镇调查,倒伏的比不倒伏的减产幅度在10%以上。由于现有的玉米收获机相当一部分机型在收获倒伏倾角低于40°左右的玉米秆时存在一些技术障碍,损失率加大,需要人工捡拾;而采用人工收获,且不说农忙时节劳动力价格上涨,单就工作强度而言,比倒伏率低和不倒伏的地块繁重。高倒伏率所造成的收获环节成本增加,使不少农户认识到保护性耕作在极端灾害年(风灾)所显现的优势。

    当然既使是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也存在一个能抵御的风力上限,当瞬时的风力达到一定强度时,将会折断或吹倒植株。从我站在榆树市新立镇的实地考察情况看,传统垄作方式的地块集中体现在整个植株在不发生茎折情况下的倒伏,部分根系在外力作用下裸露出来;而保护性耕作除上述情况外,还存在相当数量贴近植株近基部位置的茎折现象,应引起重视。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