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地区大棚蔬菜种植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大棚多为宽4.5-6.3米、高2.2米左右,不利于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自2006年我们在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太平村开展具有南方特色复式日光温棚搭建探索,并开展蔬菜瓜果高效立体栽培获得成功。种植的的番茄、茄子、西甜瓜、黄瓜,上市期较普通钢架大棚春季提前10-15天,秋季延后15-20天,而且收获期延长、产量增加。番茄、茄子亩产量6000-7500公斤,产值1.5万元以上,西甜瓜、黄瓜亩产量4000-5000公斤,产值0.8万元以上,复式日光温棚年亩产值在2.3-3万元,且由于品质好,产品供不应求。2011年全县推广复式日光温棚697.3亩。现就其主要装配技术介绍如下:
1、复式日光温棚特点
以热镀锌钢管为骨架材料、以高透光长寿无滴消雾塑料薄膜及防水型农用无纺布为保温覆盖材料、以自然光为光热资源、具有内外两层复式结构和伞形联体支撑系统及良好的冬暖效果和透光效应的装配式塑料大棚,
2、大棚规格
内外棚北端面间距0.5米,内外棚南端面间距1.0米,内外棚同侧边线间距左右均为0.3米。中央立柱长4.1-4.4米,间距2米或3米,入土深0.4米。纵向伞骨斜撑长1.4-1.6米,横向伞骨斜撑长1.6-1.9米,伞骨斜撑下端固定点距内棚顶0.1-0.2米。抗风拉杆长6-7米。棚门宽1.2米、高2米。内外棚的俯视图和直视图均呈轴对称图形,棚端面和各拱拱面均与大棚长轴线(俯视图纵向对称轴)和地平面垂直。
分项 分类 | 跨度 | 顶高 | 肩高 | 拱间距 | 侧倾角 | 肩角 | 拱杆入土深度 |
外棚 | 9.5 | 3.7-4.0 | 1.6-1.8 | 1.0 | 80° | 130-135 | 0.4 |
内棚 | 8.9 | 2.4-2.8 | 1.5-1.7 | 1.0-1.5 | 80° | 120-125 | 0.3 |
3、大棚用材
3.1 骨架材料
3.1.1 用材规格。 外棚拱杆为φ32×1.2(即外径32mm,壁厚1.2mm,以下同),内棚拱杆为φ25×1.2,中央立柱为φ32×1.5,伞骨斜撑为φ25×1.2,抗风斜撑为φ32×1.2,拉杆为φ25×1.2,卷膜杆为φ22×1.2,内外棚端面立柱为φ25×1.2。
3.1.2 用材质量 。 骨架材料的材质为Q195A的热镀锌直缝钢管,镀锌量须在100-150g/m2,其中卷膜杆必须选用热浸锌管。
3.2 覆盖材料
棚膜选用高透光高保温流滴消雾型多功能聚乙烯膜或PO(环氧丙烷)膜,其中外棚用膜厚度在0.1mm以上,内棚用膜厚度在0.08mm以上。农膜纵横向拉伸强度、直角撕裂强度及耐老化性、透光率、流滴性等指标按GB4455-2006执行。冬季用于内棚膜上加盖的保温材料选用厚度为120-140g/m2、涤纶针刺热轧工艺生产的有30%散透光率的防水型农用无纺布,其使用寿命须在5年以上,拒水性能须达 GB14577-93的二级以上。
3.3 操控材料
3.3.1 卷膜(布)器 。 选用涡轮手动卷膜器,额定摇卷棚长应达70米以上。
3.3.2 压膜槽及压膜簧 。 选用壁厚为0.6㎜以上的压膜槽及配套压膜簧,压膜槽材质应为Q195A且表面经过热镀锌防锈处理,压膜簧内芯为φ2/65mm的钢丝且表面经过高强电泳漆或喷塑处理。
3.3.3 压膜绳及地锚 。 选用有尼龙丝内芯的扁平塑料大拉力压膜绳。选用长30cm并在上端打眼且穿入3×30尼龙绳绳扣的小竹桩或钢管并整体钉入土中作地锚。
3.3.4 压顶簧 。 选用内芯为φ3.4mm的钢丝且表面经过喷塑处理的φ38×25、φ32×25和φ25×25定型压顶簧。
3.3.5 塑料卡。 选用φ22 的有两圈钢丝内芯的塑料卡。
3.3.6 U型卡。 选用经热镀锌处理的φ32U型卡。
3.4 连接件
包括φ38×1.5的外棚拱杆连接套管、φ30×1.5的内棚拱杆连接套管、φ19×1.2的卷膜杆小连管、φ22×1.2的拉杆小连管、φ32的用于立柱前后拉杆连接和伞骨斜撑下端固定的夹板、连接压膜槽用的连接片、φ28的钢管端头塑胶护套、φ38φ32φ25包箍及各种配套螺钉、螺栓等。以上各件,其规格应与连接物件相配套,钢材制件均须经过热镀锌防锈处理。
4、大棚安装
4、1 走向确定。大棚按长轴呈南北走向安装,也可根据当地光照特点和大田走势作小于10°的偏东或偏西安排。
4.2 安装顺序。 先将拱杆在专用模具中弯曲定形,然后按照先外棚后内棚,先拱杆后立柱,再拉杆、斜撑、压槽的顺序依次操作。
4.3 主骨架安装 。内棚拱杆及棚两端端面立柱均按定深垂直打眼后插入封严,中央立柱则按定深挖坑栽入后封严。
4.4 外棚纵设。 外棚顶端于棚内设一道拉杆,两侧再对称设立两组拉杆,其一位于拱杆与横向伞骨斜撑交接点下端;其二位于沿拱杆肩点下行0.2米处。在两侧沿肩点下行0.3米处的棚外侧各设一道压膜槽。
4.5 斜撑安装。将纵向伞骨斜撑依次固定安装在立柱上端的立柱与棚顶拉杆之间,并确保斜撑与水平面夹角在35°以上。将横向伞骨斜撑依次固定安装在立柱上端的立柱与两侧的外棚拱杆之间,并确保斜撑与水平面夹角在20°以上,其下交点安装在纵向伞骨斜撑下交点的下方。再在外棚两端的内侧,左右各设抗风斜撑一根,使抗风斜撑一头斜下插入土,一头斜上撑住端面,并用压顶簧将该斜撑与相交贴的各拱杆固定好。
4.6 内棚纵设。设柱间间断拉杆一道,立柱前后拉杆由两片夹板包住立柱相连。将两侧插好的内棚拱杆对接于柱间拉杆上,形成内棚棚顶。在内棚拱杆顶部紧贴立柱的两侧,于拱杆上各平设左右压膜槽一道。自内棚顶点沿拱杆下行约2米处于棚内侧再各设左右拉杆一道。自肩点沿拱杆下行0.2米处的内棚外侧各设左右压膜槽一道。
4.7 棚端面 。外棚南北两端面以中央立柱为对称轴,均匀设棚面立柱左右各3根,均匀外设水平压膜槽三道,并在南端选与中央立柱相邻的一根棚面立柱和中央立柱构成外门框、以中间压膜槽构成外门楣。内棚南北两端面以中央立柱为对称轴,均匀设立柱左右各2根,并分别构成内棚左右两个门的门框;均匀外设压膜槽2道,并以上面压膜槽构成两个内棚的门楣。
4.8 棚门。将事先于顶端焊好两只小滑轮的门,安装于上下两根平直的硬轨上,然后将这两条硬轨水平固定在棚门洞的内侧,形成可于棚端面内侧左右平移之门。内门建造也同。棚门高与宽应满足耕作机械、采收工具和人员的进出。内棚北端可于棚上端均匀布设2-4只吊钩,必要时将膜(布)底边掀起,吊于钩上,供人员出入(内棚南端也可采取这种方式,可省建两个门)。
4.9 膜与布。外棚表面的覆膜应整幅安装,压好后再作必要裁剪,然后在卷膜杆两端、压膜槽以下处设一档宽内衬膜,以确保棚两端的密闭程度。内棚则在两个端头拱杆上各安装一圈压膜槽,并以此为界,将内棚表面及前后两端面的膜与布分三段独立安装,同时也在上条压膜槽以下的棚两端设一档宽内衬膜(布),以确保两端的密闭。外棚两端面和设有门的内棚南端面的覆膜底部都埋土(不设门的不埋土),两侧膜(布)均通过卷膜器在棚侧水平压膜槽以下卷曲开闭。外棚两侧各设卷膜杆(器)一套,内棚两侧也各设卷膜杆(器)一套。入冬后,再在内棚两侧设卷布器一套。卷膜(布)器操作摇把均置于棚南端。若棚长超过65米,则内棚卷布可分两段实施,即将布分两段并在内棚南北两端各自设立卷布杆(器)一套,但两段布的安装须在棚中间有0.5米的重叠。膜(布)下边均在卷膜(布)杆上卷入2-3圈后,用塑料卡以相距0.2米的距离均匀卡紧。
4.10 围裙。外棚两侧应各设立高80cm、厚0.05mm的围裙膜各一道,下边埋土,上边穿以撕裂膜绳水平固定于拱杆上。必要时,内棚两侧也可设立高60 cm的围裙膜,方法同。
4.11地锚。在每两个拱杆中间,于大棚两侧地边线向外5cm位置设一地锚,并将地桩全部钉入土中,留出尼龙绳套。
4.12 整体质量控制。所有零配件安装均应坚固牢靠,不得有任何松动现象。膜(布)应适当绷紧,膜(布)面不得有皱褶。拱杆拱圆平面对地平面的不垂直度≤10mm。拱架间距偏差为±10mm。在保证拱杆入土深度的情况下,必须确保侧倾角和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