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王丽娟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近年来,夏津县农机局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方面下大力气,多渠道、多途径进行推广宣传,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进行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用该先进技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了进一步摸清了全县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基本情况,找出了制约因素,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近日,夏津县农机局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全县15个乡镇(办事处),采取现场考察、实地座谈等形式,同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代表、实施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农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沟通和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保护性耕作现状
 
    夏津县是一年两熟制农业种植区,实施多项作业环节,增加了拖拉机的次数,提高了作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土壤风蚀,针对这一情况,为改进旋耕浅翻地传统耕作方式,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焚烧秸秆,采取农机艺相结合,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效果良好。该县自大力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先后在雷集镇、渡口驿镇建立小麦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示范面积2000亩。今年,在该县农机局技术人员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在全县铺开,但示范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经过两年的测产,小麦亩均增产8%左右,同时还节省了耕耙环节,每亩可减少生产成本35-40元左右,农民每亩可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同时,秸杆还田抑制了杂草生产和地表水分的蒸发,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杜绝了秸杆焚烧,保护了生态环境。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国利民的好事,示范基地的广大农民也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二、具体做法 

    1、注重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机手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明白人、带头人和宣传员,逐步扩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效益。
 
    2、发挥典型示范带动。夏津县农机局注重科学选点,大力抓好两方面的典型,重点扶持,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一是建立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选择农作物种植相对集中、免耕播种成方连片基础条件较好乡镇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实施面积一般在1000 亩左右。二是树立农机合作社典型。农机合作社距离农民最近,最了解农业生产中的需求,农民对他们最信任。在各级政府和农机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培养保护性耕作农机专业带头户,在他们的现身讲演和实际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免耕播种机购买热潮。
 
    3、加强部门协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从品种选择、籽种处理、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环节,都由农机、农艺人员共同研究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共同指导示范基地建设。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得到了最佳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
 
    1、农民认知程度低。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证明是成功的,目前已进入到推广应用阶段。但是要改变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耕作方式,(比如土地翻耕,有利于灭草、杀虫、保地温等优势)使基层干部和农民完全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下大力气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从而逐步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信心。
 
    2、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目前农机经营、投资的主题是农民,而农业机械投资大,利用时间短,资金回收期长,导致农民在经营和投资农机时出现短期行为,大型拖拉机和免耕播种机不足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农机补贴虽然年年加大,但补贴比例没有增加,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此,从长远角度出发,对保护性耕作机具有必要出台更多更优惠的扶持政策。
 
    3、种植模式不相适应。由于当地农民群众的土地普遍存在地块小,作物种植不统一的因素,影响机械推广应用。农民耕作的土地面积大小不一,作物品种及收获时间不同,造成机械作业效率低,影响机手收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术的推广进度。
 
    4、农机手操作新机具水平不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免耕播种机的使用,要求农机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地质、不同的墒情,要求作业速度大不相同。如果不按规定操作,只讲速度,不讲播种质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调查中我们就了解到:一名免耕播种机操作手,在比较粘性的地块作业,仍然按沙性地的作业速度播种,由于速度相对太快,化肥施过后,来不及回土或者回土不彻底,种子就跟着播下去,结果导致烧种子的严重后果。保护性耕作机械操作手岗前培训必不可少。
 
    四、几点建议
 
    1、加大保护性耕作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示范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广大农民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断扩大示范面积和示范范围,最终达到农民自觉、自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目的。一是通过散发明白纸、张贴标语电视讲座和技术培训班等媒体对保护性耕作进行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的良好氛围。二是采取送科技下乡、赶科技大集、发放明白纸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重大意义。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面对面的讲给机手听,手把手交给机手做,努力提高机手的业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2、增加资金扶持,增加补贴力度。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配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作业补贴数额,以此调动农民采用该项技术的积极性,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机局应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将补贴资金重点向保护性耕作机械倾斜,合理调配、推广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秸秆还田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
 
    3、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建设关键有两大方面:一是让农户看的见实惠,觉得没有风险或风险小,他才会自觉采用新技术。二是保证机手的效益,由于目前保护性耕作地块不连片,作业费时,加之目前免耕播种机性能不完善,很难保证机手利益。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农机合作组织,加快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培育和壮大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同时组织开展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利用率。
 
    4、加强技术培训,搞好跟踪服务。为推动保护性耕作快速健康发展,该县农机局应通过常规培训、阶段性考试、“阳光工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机手对新机具、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同时,对参加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实施系列化跟踪服务,免费技术指导,无偿上门维修,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王丽娟)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