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农机信息化工作调研报告

作者:菏泽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农机化政务、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农机维修与服务、农机教育与培训、机械化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进农机信息化,东明县农机中心组织人员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走进机关、深入乡村、农机手和农机从业人员中间,就农机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 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东明县地处鲁西南部,黄河南岸,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总面积1370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厚,田间工程布局良好,非常适合大型农业机械作业。近年以来,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拉动下,全县农机装备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底,已拥有农机总动力133万千瓦,农机总值达6.8亿元,全县农机户达3万户,建成农机合作社58家,拥有社员1200余名,农机化事业获得突发猛进的发展,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东明县是“全省农业机械化先进县”、“全省平安农机示范县”。在农机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全县农机化工作的主管单位,东明县农机中心是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下辖办公室、机务股、政工股、财务股等股室和农机监理站、推广站、农机校、开发站四个站(校)。近年来,全中心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功能,为办公室、财务股、农机监理站等股室、站(校)共配备了10台电脑、2部传真机和3台数码相机、4台打印机等信息(办公)设备,并投入资金装备了多媒体电教室一个;全县5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全部装备了电脑等信息网络设备。全县农机化系统基本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网络化农机管理(安全监理)流程管理,形成了政务信息、业务咨询网上获取、汇总和上报通道,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以行业网站为主要形式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三夏”“三秋”重要农时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平台,架起了农机化部门与农机手、广大群众信息沟通的桥梁,基本形成政务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规划,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任务。东明县农机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机管理主要业务工作,及早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农机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以公开、透明和服务为目标,以办公室、农机监理站(业务大厅)为示范,以应用系统、网络建设和政务信息采集、编报为重点,全面加强全系统信息化建设,明确了在全系统实现信息技术全覆盖工作目标。2010年专门成立了信息宣传办公室,结合实际制订了《信息宣传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技术功能。
 
    (二)完善网络,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东明县农机中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建成了符合农机管理业务特点的农时农机作业信息调度平台、农机系统防腐政务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县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手手机号码录入后农忙期间及时予以信息发布,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并建立了“三夏”“三秋”农机作业信息发布、农机事故上报和农机政务消息呈报数据传输通道。
 
    (三)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业务系统建设。东明县农机中心结合农机管理业务的实际需要,为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开展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先后完善了农业机械牌证管理系统、农机事故上报等应用系统的建设;针对农机牌证业务审查环节较多、审批时间较长、材料复杂多样等特点,完善了牌证业务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县农机牌证业务一律进入该系统报批,实现了对农业机械及其驾驶员的登记注册、检审、变更等业务的网上申报、审查。
 
     (四)改善设施,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建设。东明县农机中心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不断加强网络防护,强化网络安全管理,积极采取措施,为本单位网络添加了防火墙,并查找薄弱环节,严禁在办公电脑上网炒股、购物及浏览非法站点等行为,禁止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从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上下载安装有害软件或插件,坚决清除私自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游戏,全面消除网络安全隐患,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三、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资金、人才匮乏,基础设施配备不齐。进行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必备的资金、人才和硬件设备,经过不断摸索、完善,虽然目前该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硬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农机化发展的现实情况、农机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费用,信息化建设资金筹措渠道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目前东明县农机中心共有电脑10台,其中6台由于配置低无法或较少使用;局网络服务器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运行速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匮乏,人才引进和培训比较困难,导致了信息化新技术没人熟练掌握,难以适应信息网络建设和应用管理工作需要。
 
    二是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观念滞后。日常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尤其是中年以上阶层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学习意识不强,认为信息化仅限于在电脑上打几个字、在网上浏览信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范围、意义认识不足, 仍习惯于传统作业方式,延误了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应用,没有真正意识到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对于农机管理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常常出现信息化新知识不愿学、信息化设备不愿用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成为推动农机化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的瓶颈。
 
    三是信息化应用技能还需进一步提高。目前,随着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深入应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水平日益增高,对信息化应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机系统部分工作人员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学习意识不强,仍习惯于传统作业方式的现状,延误了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是今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四、对策建议
 
    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前做好农机管理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牢固树立信息化服务管理理念,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农机工作信息化应用水平,有效提升农机管理行政效率,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农机化工作现代化、正规化。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农机管理工作水平、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机化系统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要深刻理解信息化对农机管理工作和农机化队伍建设已经带来和将要引起的发展变化, 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农机化工作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走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之路,向科技要素质、要动力,把信息化打造成为提升农机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柱,要从战略高度切实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日程,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加快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二)提升装备水平。解决资金制约问题,信息化建设工程才有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成本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的系统工程,仅依靠农机部门自身财力投入是不现实的,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引起各级重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同时农机化系统要在节减经费上做文章,将节约的经费用在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基层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中间,可以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东明县益民、惠民等农机作业合作社,就是在自筹资金购置网络电脑、传真等信息设备后,政府财政再予以补贴、扶持,来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
 
    (三)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在加快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在加大投入、注重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强化技术培训,着力解决普及应用难题,使信息化应用发挥最大作用,取得最大成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机系统工作人员、农机手和广大农机从业人员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掌握匮乏的现状,不断激发其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等培训工程为平台,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使其都能熟悉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并着力培养信息技术骨干,全面推进农机生产、管理和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
 
    总之,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社会向信息化快速迈进的世纪。在农机化部门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努力下,当前,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工作不断加强,农机系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机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农机管理工作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不断重视农机行业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机化事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机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我们应统筹措施,组织力量, 根据农机化发展和管理的需要, 适应市场经济规律, 加快农机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机管理和使用方式,提高农机行业信息化水平, 着力破解亟待解决的信息化技术建设、应用难题,探索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方案,探索农机化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