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泾源县农机化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10年的风雨历程,从弱到强,一路突飞猛进,成为助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大动力,千百年来农民“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的梦想如今变成了现实。
作为一名从事20年农机化工作的技术人员,回顾总结近十年来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历程,感触最深的是:依法促进、政策支持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机服务社会化成为发展主流。如今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农机拥有量大幅增加。2001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8万千瓦,农机总值2.8万元,有各类拖拉机1984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台,配套农机具1263台,机具配套比仅为1:0.6,农田灌溉、畜牧等其他机械见都没见过;到2012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87万千瓦,农机总值30.1万元,拥有各类拖拉机4634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20台,配套机具 8995台套,机具配套比达到1:1.94。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马铃薯、玉米、牧草等种植、收获机具在本县相继面试,并逐步深受农民欢迎,尤其是各类饲草加工机具,从2007年开始以年均2000余台的速度迅猛发展到目前的12000余台,促进了当地草畜产业的发展提升。农机装备总量的增加,为全县农牧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不容置疑。
二、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
10年来,拖拉机由小型、单一功能逐步向大马力、多功能发展,耕作机具由功能单一的小型向多功能、高科技、节能、环保大型发展;农机作业由初期的只限于种植业产前耕整地、播种到现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服务领域扩大到农、林、牧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农村运输等各方面,进入了大农机时代。马铃薯种植机、挖掘机、玉米覆膜施肥种植机、小麦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喷灌机械、饲草揉丝加工、饲料混合搅拌机等农民想都没想过的新型农机具,如今已成为日常生产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让世代相传的落后生产工具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
2001年,县农机推广中心引进5台玉米覆膜种植机进行试验示范;2008年,县政府筹措资金,一次购置60台玉米覆膜种植机在全县所有乡镇大力推广应用;2009年,县政府采购全膜覆盖机81台免费投入各乡镇使用;目前,全县各类玉米覆膜种植机具达到237台,全县玉米覆膜种植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002年,县农机中心引进1台马铃薯种植机进行试验;2008年,农户自发购置马铃薯种植机30台,挖掘机24台;目前,全县有各类马铃薯种植机95台,挖掘机52台,年均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收面积6.5万亩以上。
三、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十年前,泾源县农业生产全部靠牲畜加小犁,人工加锄头、镰刀进行,人背、畜驮、“二牛抬杠”是经典画面。出身农民家庭的笔者,亲身体验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辛苦劳作一年才勉强糊口的艰难。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应用,促进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的紧密结合,深耕、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的逐步应用,彻底改革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过去一到农忙时节,人们总是男女老幼齐上阵、热火朝天忙耕作;而如今,农田里“冷清”了许多,各类现代化机具一天就干完人工,农民只需在地头上看着就能颗粒归仓。农业机械化,让牛和镰刀闲起来,让农民腰板直起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扶着犁仗田间转”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使农民种地不但省时、省力、省钱,还能腾出身子外出打工赚钱,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劳务收入逐渐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农民从中体验了农机化技术实实在在的效应。
现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机手于秀选说:“过去耕种收还是靠镰刀、锄头等落后的农具,简单的农业生产,恶劣的劳动条件,家里的十几亩麦子,老少齐上要割上七八天,种一亩土豆要七八个人点种、挖拾,铺一亩地膜种玉米得三四天,一年累死累活还没有多少收成。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扶持下,2008年连借带凑购买了一台拖拉机,在满足自己农活的前提下,替别人耕地种田、铺地膜。如今他已是2台拖拉机,配套耕、种、收10台农具,农忙时父子齐上阵,一天能耕作五六十亩地,收入3000元左右,比过去省事省力还赚钱。”如今在我县,像这种一户购买2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齐全的已有3户,他们增加的不仅是自己的收入,当地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转变也离不开他们的模范带头。
四、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社会服务组织是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农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机经营的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农村现行经营体制的发展要求。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众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泾源县农机中心狠抓乡(镇)、村、户三个层次的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机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大户+农机户”三种发展模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机社会化服务网络。如今县上有农机推广服务中心、农机监理站,全县7个乡镇均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村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目前全县发展农机合作组织3个,农机作业公司2个,农机大户100余户。在各级服务组织推动下,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机作业领域不断拓展,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由小麦机耕、机播、机收服务向马铃薯、玉米、牧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扩展,农业机械正向深度和广度全面拓展。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头从事驾驶和操作农机的工作,这使传统农牧业获得了一批高素质劳动力,其意义不言而喻。”县农牧局马占宏局长在示范园区培训班上说。
“出外打工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买了大拖拉机,学了农机驾驶操作技术,一年就在家周围都有三万多元的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今年37岁的机手冶建军说。
五、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稳步提高
2001年全县机耕地8万亩,水平为38.7%左右,机播10万亩,水平49.7%左右,机械收获仅限于小麦的拉运打碾。马铃薯、玉米生产机械化是空白。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引进适宜的农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大力兴建农机化示范园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11年,全县机耕水平达到55.3%、小麦机播0.9%以上,马铃薯机械化种植28.7%,机械化挖掘18.9%,玉米机械化种植达到11.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达到6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机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领域的不可替代作用日益突出。
六、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近年来,我们以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把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作为推进农机化工作的着力点,大中型拖拉机、马铃薯种植机、收获机、玉米覆膜施肥种植机等新机具得到普及应用。从2005年至2012年,我们共争取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604万元,引导农民购买各类拖拉机1578台,配套各类农机具1873台,补贴购置各类铡草、揉丝等饲草加工机具11831台,带动农户投入资金1877余万元。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进一步优化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加快了农牧业生产机械化步伐,初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民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投资机制。
七、全面开展免费管理,强化农机安全监管
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在繁荣当地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同时,也严峻考验着安全监管。尤其是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实施后,收费式农机管理失去经费来源,农机监管举步艰难。2010年,自治区农机局、农机监理总站在各县开展农机免费管理试点工作,泾源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5万元率先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机免费管理。连续三年,在自治区和县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农机挂牌入户率、持证率、检审验率分别达到100%。该政策的实施,使政府的安全责任进一步明确,彻底破除了以执法的名义收费,以自身利益取代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延伸了党的农机惠农政策,消除了农机手和安全监管的抵触情绪,拉近了农机手和农机监理的距离,是农机安全管理的一次机制创新。
农机化事业的快速繁荣发展,在改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提升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机人的社会地位。过去,好多部门、人员不知道农机部门是干什么的,随着农机服务领域的扩展,农机化宣传工作的增强,农机部门在当地政府、领导、群众心目中地位也逐步增强。今年,县农机监理站站长靳安平同志被选为泾源县第十六届政协委员,笔者也被选为固原市第三届人大代表。
农机化发展迈入了新时代,农机人更是任重道远。
(泾源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闫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