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津县:发挥优势强合作拓展服务促增收

作者:山东农机化信息网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宁津县兴宁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2月,是宁津县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固定资产44万元,社员80个,占地面积3.1亩,标准化库房17间,维修车间3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0 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5台,各种配套农机具200多台套。2011年完成耕播收等农机作业20万亩,总收入700多万元,其中跨区作业面积9万多亩,跨区作业收入近400万元。
 
  兴宁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在各级农机部门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在开展农机作业服务中快速发展壮大的路子,合作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周到服务,农机跨区作业做大做强
 
  兴宁农机合作社的前身是宁津县农机跨区作业队。早在2003年,该社就组织1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赴河南、天津、河北、内蒙等地开展小麦跨区机收作业,2006年又成立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服务队,远赴宁夏机收玉米,开山东省跨省机收玉米之先河。2008年农机合作社注册成立后,该社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机械优势、技术优势,将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跨区作业市场,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成员经济收益,实现了社会和机手的利益双赢,也创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2011年秋季,该社组织了5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远赴宁夏、内蒙作业,单机平均作业600亩,平均收入达到3.6万元。今年三夏,又组织150余台机械分三批奔赴安徽宿州、河南邓州、商丘、洛阳及山东荣成、文登和胶东地区、河北唐山、天津、内蒙临河等地跨区作业,平均作业1500亩左右,单机收入4万多元,比合作社成立前增加2万元,比不入社的平均多收入1.5万元。 一是突出信息引导。面对千变万化的作业市场,该社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并派出专人实地考察,与河南省邓州市腰店镇、商丘市睢县、洛阳市内黄、河北衡水、内蒙、宁夏等地建立了长年合作的联络点,实现了跨区作业订单化,避免了盲目流动。二是发挥组织优势。合作社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志,统一价格,统一作业。统一标志,即由合作社为跨区作业的农机户和机手统一服装,统一佩戴标志,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力;统一价格,即农机合作社对作业统一制定价格,按作业合同明码标价;统一服务,即合作社为农机手提供全过程服务;三是做好服务工作。 该社积极协调,引线搭桥,周到服务,让机手外出放心、作业安心、挣钱省心。跨区作业开始前,联系农机部门对机手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掌握机械使用保养知识、跨区作业常识和有关注意事项,做到懂原理、会操作、会调试、会维修;联系春雨、福田等公司的机械维修人员对机械进行检修,确保每台收割机都能以完好的技术状态参加跨区作业;联系网通、保险等单位,集中为机手办理保险、上岗证、手机卡等服务;合作社配备服务指挥车、配件车、服务车,印制跨区作业路线图、服务指南、注意事项等,并将机手护送到作业地点,遇到作业纠纷和麻烦事,出面协调给予妥善处理,确保了机手安全和权益。
 
  “有合作社跟踪服务,该社心里踏实。作业地块确定、机械故障维修、作业费用结算、纠纷协调处理都不用愁!”参加跨区作业十几年的杜集镇魏庵村农机手崔青雪感慨颇深。合作社务实有效的跟踪服务,大大提高了机手入社和参与外出作业的积极性。目前,合作社中有来自宁津、陵县、庆云、沧州、东光等10多个县市区20多个农机户加入,其中,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有5个,20-50万元的农机大户有16个。

  该社的组织形式、做法和收到的效益使合作社跨区作业服务队的声誉越来越大,引起中央媒体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记者对合作社的小麦收割服务队进行了全程的跟踪报道。农村频道致富经栏目以《退休局长当麦客》为题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二、积极探索,创新服务,订单作业渐成气候
 
  合作社成立前,机手信息不灵,机具闲置却找不到服务对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合作社成立后,由于及时了解了作业信息,机手一个人忙不过来,合作社可以安排其它会员帮忙,确保不误农时;农户需要服务,可以通过合作社及时得到农机服务;同时,社员之间互相联系,机具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降低了作业成本,农民和机手的收入也有明显提高。
 
  2011年,合作社以作业合同的形式与周围的八里庄村、大苏村、果子园村等10多个村庄的50多个缺机、无机农户达成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订单对这些村的8000多亩土地耕、播、收等“一条龙”机械作业服务,夏季小麦机收、玉米机播和秋季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机播等农机作业,使“三夏”变“两夏”、“三秋”变“两秋”。农户亲切地称该社是“田保姆”,广大社员则称合作社是“根据地”。该社的订单作业服务,解除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实践证明,依托合作社实行农机订单作业生产,机手合作经营比分散经营可增加收入30%以上。
 
  三、几点体会和今后的打算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优势。相对于农机户而言合作社具备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组织化程度高。一是有利于优化农机资源。能够克服农机保有量大、投资大,而利用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有效防止过量配备的浪费。二是可以提高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扩大农机作业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提高农机经营效益。三是能够促使维修、信息服务与机械使用有机结合,降低农机经营的交易成本。四是能够使农机经营者较快地了解市场、技术信息,有组织地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抱团创市场。
 
  (二)必须搞好农机作业服务。这是该社的老本行,也是合作社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合作社的生命力在于能不能给社员带来较高的收入和利益,而现阶段取得效益的关键在于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开展的如何。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流动式、即时性作业向固定式作业转变。要通过合作社把机械组织起来,先签作业订单,再有计划地组织作业,由流动式作业变为固定式作业形式,减少机械盲目外出作业和转移费用。二是从分散、零星作业向规模化作业转变。目前,机械作业地块分散零星,是造成作业效率不高,作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合作社统一对农民签订作业订单,积少成多,达到规模化作业,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合作社和社员的经济效益。三是从农作物主要环节生产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转变。合作社可集合各种资源,极大地提高服务功能,在耕种收服务的基础上,向植保、灌溉、田间管理、农产品初加工拓展。
 
  (三)千方百计增加创收门路。可以按“农副互补、多维经营”的发展思路,开办社办实体,增加更多的创收门路。该社在作业服务的同时,搞起了配件经营,还准备搞旧车交易市场,使社员收入呈现多源化,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