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县:依托基层组织整合农机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史屯农机合作社发展侧记

作者:张仰光 邹爱芝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2日
  近年来,巨野县柳林镇史屯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县农机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依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的原则,积极推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新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合同”作业,全力服务“三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农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史屯农机合作社于2010年组建,2011年6月注册成立,社长由村党支部书记史同增担任。目前该合作社由17个农机大户组成,其中党员10人;拥有联合收获机18台,大型拖拉机11台,免耕播种机6台,秸杆还田机16台、深耕犁4台、深松机1台、小麦、玉米播种机15台、小型拖拉机18台、维修设备10台(套)、加油车1部、储油罐1套、作业服务车1辆,各类配套农机具36台(套);建有标准库房9间,面积为360平方米,维修车间200平方米,办公室40平方米,正在新建库房33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462万元。因成效显著,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明星农机专业合作社”。该社2012年开展农机作业面积2.6万亩,总收入136.3万元,实现利润60.3万元。
 
  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运营。史屯农机合作社按照《农机合作社章程》,以社员带机入社、带资入股等方式,把农机户有效地组织起来,以“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我发展、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为宗旨,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在理事会的统一协调、监事会的监督下,实行社长负责制,“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按照章程,合作社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及时讨论决定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经营决策,财产处置,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合作社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机务管理、“党员先锋队”互助帮扶、农机手操作规程、安全生产等各项制度,形成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机制。
 
  强化管理,科学调配,高效运转。史屯农机合作社在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过程中,按照集中管理、分散作业、按劳取酬的原则,实施“五统一”规范化管理。一是统一联系业务:合作社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提供耕、种、收、管全过程机械化服务;并积极开辟跨区作业市场,及时派出专人跨县、市、省联系业务,统一组织机械实施跨区作业服务。二是统一采购农机物资: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及社员的需求,实行柴油、机具、配件统一采购供应。三是统一作业价格:由合作社统一制定机耕、机播、机收、植保等作业价格,统一核算成本,统一标准收费。四是统一调配:根据农艺要求及农作物种植特点、作业区域、订单作业时间,合作社及时掌握作业信息,合理调配农业机械,抢农时、提速度、充分提高机具利用率。五是统一维修:合作社在提前组织机具安装、调试、保养、检修的基础上,专门配置了维修服务车辆,对作业机械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极大地节约了修理时间和成本,方便了社员。
 
  整合资源,梯度推进,“集约”经营。大力推行“订单”作业模式,积极开展“一条龙”作业服务。史屯村现有人口1200人,农户388户,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280户农民与合作社签订了耕、播、收服务合同,另外,与邢庄、谭庄、巴庵、洼张庄等六个周边村庄签订农机服务合同800余份,完成订单作业面积近5000亩,其中“一条龙”合同作业面积达到50%以上。农机合作社与农户达成农机作业协议,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对提前预约的农户实行统耕、统防、统收、统管等机械化作业;今年“三夏”期间,合作社共实施订单机收小麦6000余亩,机播玉米1600余亩,实际作业面积达到9000余亩;同时,在跨区作业过程中,该社共组织16台大型小麦联合收获机历时26天,远赴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服务,作业面积达9000余亩,实现作业收入40余万元,在去年作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单机纯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探索“托管”新模式,推进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积极与周边村庄提供“耕、种、收、管”全过程机械化服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劳动力逐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周边村庄约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了农忙时劳动力短缺。针对这一现状,该社及时调整了思路,进行了经营定位,扩展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紧紧结合村情民意,对周边村庄溪楼、邢庄等共签订土地代耕合同2800余亩,代耕模式做到“三为主、三结合”,以种田大户、生产作业组、周边村庄为主,结合“千亿斤粮食”项目、小城镇规划、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实施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全程化服务。三秋期间,合作社与签约户以低于市场10%的价格,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按照五统一(统一良种调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作业质量标准、统一价格收费、统一作物后期管理)作业标准,进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系列化服务。通过对周边村庄实施土地“代耕制”作业,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及土地利用率,节约了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而且为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当地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部分土地因管理不善处于闲置状态,史屯农机合作社在认真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谭庄村达成土地“托管”协议,并签订首批300亩土地“托管”合同,合同规定:每年两季农作物“耕、种、收、管”等机械化作业全部由合作社承担,平均每年每亩作业费用为240元,收获后的农作物全部交付签约户;此项活动的初步实施,充分调动了外出务工农民参与土地“托管”的积极性,并为下步土地流转提供了科学依据,拓宽了发展空间。
 
  拓宽服务领域,发展第三产业。史屯农机合作社在全面完成农机作业任务的前提下,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向第三产业延伸。2011年,在社长史同增的带领下,多方筹集资金200余万元,扩建了近10000平方米的“肉鸭养殖场”,累计“肉鸭”饲养数量达到100万只,实现养殖总收入1500万元,纯收入300万元,从而为壮大合作社积累、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合作社知名度、打造合作社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范辐射带动,科技引领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近年来,史屯农机合作社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以及“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工程”的实施,着力加强了“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经济作物”等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史屯农机科技示范园区面积已达到2000亩,累计农机科技示范作业面积8000余万亩。在农机科技示范园筹建过程中,在县农机部门科学指导下,史屯农机合作社采取“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科学管理、规范操作”等措施,以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为切入点,大力推广了“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棉花拔柴”等农机化科技发展项目,以及“耕种收”全过程机械化作业模式;史屯农机科技示范园成为柳林镇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亮点。据测产统计分析:史屯“粮食作物”农机科技示范园在农业增产增收、节本增效、节能环保等环节的综合贡献率达15%以上;“经济作物”示范园在节约劳动力、减少资金投入、缩短经济作物生产时间以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经济效益将比传统耕作模式提高6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先后在史屯农机科技示范园组织了不同形式的现场会、演示会、推介会、科技推广等活动20余次;史屯农机科技示范园不仅成为全县农机化发展亮点,而且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农机科技示范园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农民群众实施科学种田、加快土地流转以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巨野县农机局   张仰光  邹爱芝)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