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伟大的道路,都是由一串串足迹组成。一件具体的事例,抑或一个鲜活的人物,都可能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生动注脚。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析事例 学报告》专栏,从微观的角度进入,解读十八大报告精神将给国家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重大的变化和影响,敬请垂注。
河南滑县因粮而闻名——年产17亿斤小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麦第一县”;年产27亿斤粮食,连续10年增收,连续20年蝉联河南省冠军。
初冬时节,记者慕名探访了这片土地。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所见所闻,让人深感农业生机勃、农村气象新、农民面貌喜。今日农民,不单会种田、善经营,而且还懂政策。于同勤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种粮大户”于同勤缘何关注党的十八大
在滑县白道口镇黄村,一所颇为气派的宅院里,50岁的村民于同勤正在摆弄着计算器,和家人合计着今年的收成。
“玉米又是大丰收,算上卖夏麦的钱,我估摸今年咱家农业生产毛收入能突破50万元,扣除化肥、种子等成本,纯收入15万应该没问题。”于同勤乐滋滋地向老伴说道。老于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流转经营有26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老于曾当过兵,复员回乡后又当过10多年村委会主任。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老于由衷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前不久开十八大,我们农民兄弟都很关注。让我们欣慰的是,大会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承诺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个普通农民,为何如此关注党的十八大?老于说,都说种地是看天吃饭,其实也是看政策吃饭。老于的奋斗史,就是最好的诠释。
上世纪90年代末,外出务工潮涌动神州,急需用钱供孩子上学的老于也外出闯荡了几年。一番辗转后,老于又回到了村子。务工的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坚信,庄稼人照样能从土地里“刨”出金子来。
机会欣然而至。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时隔18年再次聚焦“三农”。多年军旅生涯和村干部经历,培养了老于较高的政策敏感度。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老于敏锐地嗅到了“三农”将迎来又一春。
风正好扬帆。老于瞅准了村子边上一块130多亩的荒地,与村民签订承包合同,花了半年时间把荒地平整好,当年底就种上了冬小麦。老于还贷款买了东方红拖拉机以及配套的收割机等农机。次年夏收,昔日荒地平均亩产500斤,扣除每亩300斤小麦的承包费,老于小赚了一把。初尝甜头的老于把农技专家请过来,帮助测土配方,往土壤里补充了磷、钾等肥料。“人勤地不懒”,在老于的辛勤耕耘下,小麦亩产量逐渐提高到了1000斤。
老于吃下“定心丸”,打算把经营规模扩大到1000亩
“三农”政策越来越好,从中央到省市县,年年都出台强农惠农举措,这让老于笑得合不拢嘴:“现在不交农业税,补贴还年年翻,咱这是拾麦打烧饼——里外都是赚!”前两年,老于又承包了130多亩地,合同上写着每亩地承包费900多元,期限至2025年。老于是铁了心要干出名堂了。
让老于和一帮种粮大户欣慰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老于信心满满地说:“这说明党中央对我们种粮大户是鼓励支持的,优惠政策还会继续出台,我们干劲更足了。明年准备再多流转些土地,争取三年内把经营规模扩大到1000亩。”
地越种越多,日子越过越滋润。“咱农村人生活水平现在跟城里人没啥差别。谁说种地不幸福?要我看,幸福感比城里人还高。”老于说,城里人有的汽车、冰箱、电脑咱都有,咱这儿还有城里没有的新鲜空气。
幸福之余,老于有时也会琢磨:这政策要是变了可咋整呢?不过,他逐渐发现这是杞人忧天。中央一号文件连续9年锁定“三农”主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中央对“三农”的重视有增无减。
“这次党的十八大,为咱农民勾勒出一幅美好的发展蓝图。”老于说,报告里面一系列“三农”新举措、新部署,件件都说到了心坎上,种地致富大有希望。
老于所说的“大有希望”,是因为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些年来,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老于指着自家宅院前平整的水泥路说,它就是实施“村村通”工程时修建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农业现代化程度日趋提高,老于种田更轻松了
老于拉着记者坐上了他刚买的昌河面包车。车子沿着水泥路开到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旁。冬小麦长势正旺,绿意盎然。
因为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这田越种越有滋味了。老于说,别看咱年纪大了,可种起田来感觉更轻松了。“这得益于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十八大报告里谈到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话说对了,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方向。”
老于回忆道,过去种田靠人力,累死人不说,效率还低。“我现在种260多亩土地,要是放到过去,麦收时得雇几十个人,忙上两三个月。现在,我雇两个机械手,开着收割机,两三天就能完成收割和脱粒。”
“发展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和先进的农业机械,还离不开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老于说,十八大报告提到,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此,他感同身受。
早在2010年,老于在村里就率先发起成立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0多户参加。合作社统一为大家购买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实施田间技术管理。“统一购买农资,一是价格更优惠,二是渠道正规,质量有保证。”老于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与以往农户单打独斗相比,成立合作社既减少了风险,又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这也算是‘抱团’发展。”老于用了一个时髦的词来形容合作社。这两年,在滑县,各种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粗略估计有800多户。它们虽然形式不一,但却盘活了农村各种资源,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麦苗正茁壮生长,孕育着新希望。“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农村的未来值得期待!”老于深情地说,“我这辈子再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了,我要在这里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一天的到来。”
【记者简析】
十八大报告为何让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因为报告强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这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农民可以说是改革发展最大的受益主体之一。中央密集出台强有力的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像于同勤这样的“种粮大户”。党的十八大在“三农”领域的一系列重点举措和部署,坚定了农民种好田的信心。用老百姓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中央政策好到群众心眼里,种地精神头儿才足!
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城乡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
题图:河南滑县的农民正在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 时昌宁摄
本报记者 杨祖荣 通讯员 张金祥 李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