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县:保护性耕作示范田小麦苗情长势良好

作者:临泉农机局 张利峰  本站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6日

    11月23日,临泉县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员深入姜寨、杨桥镇示范田察看小麦苗情,并对小麦苗情进行了测点调查,同普通田块苗情对比,搞好小麦苗情分析,进行变化研究,做好监测记录。 对比和分析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地块的小麦,苗齐、苗旺、苗壮,颜色青绿;非保护性耕作地块的小麦出苗不齐、苗弱、颜色发黄。
 
    根据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要求,我县2012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在2011年实施的姜寨镇张小庄等三个村1万亩的基础上,扩大至杨桥镇朱腰庄、段寨等十个村4万亩。通过对秸秆覆盖、免耕播种、土壤深松、控制杂草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初步形成了我县玉米—小麦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流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2012年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午季小麦4万亩,平均亩产521公斤,比传统耕作田增产65公斤,亩增收130元。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4万亩,平均亩产609公斤,比传统耕作田增产55公斤,亩增收110元。2012年4万亩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共增产粮食4800吨,增收960万元。增产率为12%。

    生态效益:经会同县农业部门土壤化验显示,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的土壤有机质为17.16g/kg,容重为1.46 g/cm3。分别比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前的16.74g/kg、1.57g/cm3增加0.42g/kg和降低0.11 g/cm3,土壤含水率可达10以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效益: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进了农机具的快速发展。2012年我县新增加免耕播种机616台,比上年增长33%;秸杆还田机42台,比上年增长12%;深松机194台,增长84%;玉米联合收获机215台,增长71%。项目区农机配套比由1:2提高到1:2.6,机械化作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而减少了劳动力投入,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实施,确立了适宜我县旱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和规范;优化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肥力,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