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莲县立足全县农业发展规划,多措并举,大力推广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技术,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高度重视,把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摆上重要位置,制定了发展规划,争取县委、县政府将玉米机收及秸秆还田纳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和镇域经济考核。抓好护性耕作示范续建项目实施,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示范点发展到9个适宜乡镇的50个村。积极开展了保护性耕作“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先后召开各类现场会5次,举办培训班12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600份,培训农民及机手1000多人次。在三秋生产中,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争取市财政扶持资金,对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示范作业进行补贴。发挥农机合作社的作用,签订订单作业合同,大力实施玉米机收—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的“一条龙”作业。中至镇、许孟镇在抓好示范田、示范片的基础上,今年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达2万多亩。许孟镇兴农农机合作社与周边村庄农户签订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作业合同320份,作业面积达3600亩。目前,全县各类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具发展到1790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103台,秸秆还田机62台,小麦免耕播种机290台,深松机106台。今年,全县完成秸秆还田作业10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作业8.3万亩。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
虽然我县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山区地形条件限制,我县地块较小,不适应大型机械作业。二是受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每年需要调茬,造成秸秆还田困难。如于里镇华玉农机合作社承担于里村保护性耕作作业,全村1800亩土地,70%的土地种小麦、玉米。去年以来,受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全村种桃、苹果、黄烟等共计1400亩,其他乡镇也是如此。三是受我县畜牧业发展的影响,需要用玉米秸秆解决冬季饲料问题,影响造成秸秆还田。四是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的宣传还不到位,各级对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五是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示范乡镇内,其他乡镇发展较慢。
三、对策措施
下步,我县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进一步增强压力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立足全县实际,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全县玉米收机秸秆还田发展再上新台阶。
强化行政推动。继续争取县委、县政府将玉米收机秸秆还田纳入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和和镇域经济考核,将作业任务逐级分解到示范乡镇、村庄,签订作业合同,在全县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机部门认真抓落实、推动玉米收机秸秆还田发展的良好局面。
强化示范带动。注重发挥我县作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县的优势,选择有基础、农机装备水平较高、示范效果好、适宜推广的乡镇建设高标准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示范田,采取加强“以点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以乡带县”的推广模式,继续大力发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
强化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观摩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专题讲座,深化“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做到电视有画面、广播有声音、报纸有文字,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对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为推进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强化服务指导。落实县农机局领导干部包乡镇,农机技术人员包村责任制。局班子成员带领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抓好技术指导、机械调度以及维修保养等服务。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构建县、乡、村、示范户“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为机手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强化政策激励。集中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农机化规模化作业等资金,对发展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进行重点扶持。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实行省市补贴资金双补,重点补贴发展玉米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等机械。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实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作业补贴,激发调动农民群众应用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的积极性。
强化市场拉动。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优势,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的实施,把农机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实行优先安排、重点倾斜,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开展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跨区作业和订单作业,加快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技术跨越发展。